近日,国家商标局决定:茅台申请“国酒”商标“不予注册”。消息传来,不但受到许多酒企的肯定,也得到了不少媒体的呼应。国家商标局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出发,在初审通过后,回应异议,调查研究,最终给出审慎意见,理应为之点赞。
商标局表示:被异议商标“国酒茅台及图”中的“国酒”一词带有“国内最好的酒”、“国家级酒”的评价性含义。若由被异议人永久性独占使用,容易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也违背商标法相关规定,因此决定“不予注册”。
在一年将结、新年将至之时,国家商标局作此决定,有其特别的意义,也释放出重要信号:
就是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不动摇。任何企业,无论品牌影响多大,无论地位有多高,也不能以谋求“国字号”之名,行市场排他性之实。其实,白酒品牌是否有影响力,最终决定权在消费者手里。如果不追求品质和创新,即便有了国酒商标,得不到认可,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抛弃。
真理迈出一小步往往变成谬误。茅台酒曾经以酱香品质和光荣传统赢得了社会的厚爱,也长期处于白酒龙头的地位。然而近年来的国酒营销却引起了质疑,也引发了行业的不良竞争,茅台要担其责。
茅台为何如此选择,道理不难想见。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白酒一向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特别的认知和意义。民间有“无酒不成席”之说。热情好客,把酒言欢;酒酣耳热,其乐融融。可以说,国人对白酒是既看重品质,又在意品牌。显然,茅台从中看到了“国酒”所能带来的隐性回报,甚至把消费者的赞誉,看作理所应当,不惜申请商标,以国酒之名,坐享其溢价。
长期以来,茅台在市场和营销方面,便有意无意的打着“国酒”的旗号,行走在违规宣传的边缘,甚至惜售提价,搞“饥饿营销”。茅台甚至被称为“白酒奢侈品”,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偏离了初心,然而茅台却借此尝到了“国酒品牌”带来的巨额收益。
只是如此营销,无疑让洋河、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同处一线的白酒品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同样注重品质、不断创新的酒企来说,显得不公平,提出异议也是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如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萌生“走出去”,做全球生意,中国白酒企业也不例外。如洋河近年来开拓海外市场,五粮液实施民族品牌走出去战略。
不得不说,目前国外对中国白酒还存在诸多不甚满意之处,认为其酒精度太高,口感不佳。这也急需中国白酒企业去刷新,而不是强化中国白酒在西方的固有形象。中国白酒走出去,需要以创新、开放姿态迎接白酒国际化。此时,将国酒定于一尊,对尽快打开局面也是不利的。
在国内,中国白酒也一直在调整创新,近年来出现的低酒度、口感柔和方向,推出贴近普通消费者,注重品质的中低档产品等等。如洋河梦之蓝定位绵柔新白酒,在口感上也在适应国际标准;五粮液推行1+5+N发展战略,重视高端品牌的同时,推出了5个中低档产品和诸多区域化品牌,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即便联系世界代表性酒来看,把茅台定位国酒也是不适当的。在西方,提到俄罗斯的酒会想到伏特加,提到日本会想到清酒,提到苏格兰会想到威士忌,提到法国则是红酒……都是某一类酒作为国家酒的代表,中国则是白酒。也就是说,相对于红酒、啤酒这些舶来品,白酒才是国酒,国酒不是一个品牌。在国际上,茅台也很难说,就代表了中国白酒。
所以茅台本不应将其据为己有,茅台仅仅是国酒之一而矣。如同我们说,国学是中国古代学问的统称,有了诸子百家,我们不能说国学仅指儒家。
我们应该为商标局的决定叫好,为监管部门的审慎点赞。(股民 钱小散)
(原标题:为商标局叫好 贵州茅台贴国酒标签赚钱不合适)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