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完商标,做了商标备案,就可以不被跟卖了吗?遇到一些渣子卖家,半夜起来跟卖,玩猫捉老鼠,怎么破?一个账号的跟卖被移除,立马又有新的跟卖冒出来,该怎么办?通过后台向亚马逊投诉,亚马逊的客服不理会、不处理,又该怎么应对?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注册商标只是进行Listing保护的一步,并非注册商标并做了备案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需要做的事情依然有很多。
一般而言,注册完商标,做完备案后,当你发现Listing被跟卖,要在一时间向跟卖者发邮件警告,很多跟卖者本是无心之举,收到警告邮件,就会下架删除Listing了。
而对于警告后不理会不回应且继续顽固跟卖的卖家,Listing创建者可以用自己的账号悄悄下一个Test Order , 在这个下单过程中,无需声张,收件地址可以任意填写一个站点本地的地址,看到跟卖者发货,也不要急匆匆就去通知跟卖者自己已经进行了测试订单等等,要稍微等几天再来通知跟卖者(以防跟卖者反过来在你自己的店铺下单然后把地址填成你在测试订单中填写的地址)。
若跟卖者对于你的测试订单依然无动于衷我行我素,你就可以把这个订单单号,产品图片一起提交给平台客服,投诉跟卖者卖“假货”。
注意,是卖——假——货!至于没有收到产品,产品图片怎么拍,这个你懂的。
如果平台客服根据你的投诉,对跟买者的Listing做出下架删除处理,结果自然是可喜的,但很多时候,可能由于你提供证据不足,邮件内容不明确等原因,亚马逊客服可能会回复你“很遗憾,根据你提供的证据,我们评估后决定不能删除这条Listing”等等,面对这种结果,也不要气馁,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继续驱逐跟卖者。
一、若你的商标证书已持有在手,可以商标持有人的身份向亚马逊投诉:
我是XX商标的权利人,我们一直非常欣赏亚马逊平台在知识产权、专利和商标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对于你们平台所取得的成绩,全世界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在维护品牌权益的过程发现,在亚马逊平台上也有一些商家在销售我们品牌的产品,很高兴我们的产品能够为亚马逊用户的生活提供便利,在核实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正在销售我们品牌产品的A、B卖家,A家是经由我方授权的合法经销商,B家为未经授权销售假货的卖家,对于这种侵犯我方权益的行为,我们深恶痛绝,希望亚马逊能够采取行动,禁止这种侵标行为的发生,我们已对当前的情况做了取证,也将根据贵平台的反应,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的法律维权行动。
二、若你尚未拿到商标证书,也可以在亚马逊不处理的情况下,再给跟卖者发出一封警告邮件:
我方是XX商标的持有人,且已在亚马逊上做了商标备案,GCID号码是xxx,鉴于你们对我方权益的侵犯,我们已向亚马逊发起投诉,本邮件仅通知贵方,相信你们对亚马逊对商标保护的重视程度,也深信你们作为卖家对维护账号安全的重视,希望贵方尽快停止侵权行为,以免账号被移除销售权限,如此损失显然是得不偿失。
我们无意冒犯贵方,但也希望你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样的邮件可以直接以中文发出。
)
当然即便采取了以上种种方法,也未必能够有效驱逐,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一些腹黑不怕的。
那么,不防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若跟卖方是通过FBA发货,可以在每天销售高峰前,用小号对其产品一次性(或多个小号)全部拍完;
二、若对方自发货,选其店铺中FBA发货的产品,每天用小号对其一次性全部拍完;
三、用小号下一个跟卖你的Listing的订单,把收件地址留成当地某律师事务所的地址,然后在跟卖者发货几天后,发邮件警告已联系律师,将在当地对其提前法律诉讼等等;
四、用多个小号,对跟卖者店铺的其他产品,分多批次的购买,然后逐个申请退货,留差评(Feedback和Review都留),把对方账号拖入泥潭。
恶人还需恶人惩,但惩的过程,往往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那怎么办?
更好的防跟卖方式还是切入供应链上游,从产品开发阶段,对产品设计做出一些微创新,独特的颜色,独有的款式,只有你是独一的,才不可被复制。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