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商标累计申请量1840万件,累计注册量1225万件,有效注册量1034万件,实现了“三个超千万”。对于这个数字,很多人是没有概念的,然而真正注册过商标的人才知道,自己想好的名字经过查询,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可能注册失败!
就说商标取名这事儿吧,就像新爸新妈给小孩儿取名字,总是希望好听又好记,有创意又有寓意。
但好名字谁不想要呢, 自己想好的名字经过查询,与他人商标近似,可能注册失败,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通,客户往往要在起名上费很多心思才行。尤其是有的客户,自己商标已经投入使用,不愿意轻易修改商标名称的客户,往往不甘心放弃,就会有以下疑问:
“你看我在哪再加两个字如何,会不会构成近似?”前面加字可以吗?
比如说,做服装的客官问:我很喜欢“骑士”这个名字,然而查询到“骑士”在第25类服装鞋帽类别已经有人注册在先了,我在前面加一个形容词“小”,“小骑士”这个商标总不会构成近似了吧?
但判断中文商标是否近似,首先看的是中文含义是否相同或近似。
而依照汉语语法规则,“新旧大小老”这类形容词和“非常、十分、永远”这类副词都是用来修饰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词,表达的是它们所修饰那个词语的状态、程度。
加上修饰词语后,按约定俗成的概念理解,在程度或状态上多少是有区别的,但从商标审查的角度看,修饰词并没有使它所修饰的词在含义上产生实际意义的变化。
并且还容易令人产生“它们是不是同一家但不同产品线”的混淆,所以前缀形容词或副词是很容易被驳回的。
后面加字可以吗?
有些客官可能就会说,前面不能加修饰词,那我往后面加点名词呢?
比如做旅行社的客官,喜欢“阳光”这个名字的寓意,可是在第39类运输旅游服务类已经有人注册了,那去申请一个“阳光之旅”,含义有明显区别了,应该没问题了吧?
就商标审查原则来说,“旅行”、“旅游”、“之旅”在旅游行业其实是通用名词,简单来说,就是行业内都能拿来用的专业词语。
而行业通用名词在指定的商品或服务上是没有显著性含义的,也就是说,商标的审查主体依然是“阳光”。
换句话说,加了也没用。
到底加什么字,成功几率才会高一点呢
加上具有显著性含义的字,能够使中文商标的整体含义具有显著区别就行。
所以,放弃加那些修饰词语的想法,加上有实际意义的名词,使整个商标的含义都改变。“骑士兔”,含义改变了,不就和“骑士”商标在第25类共存了吗?
同时,注意规避掉行业通用名词——比如做食品的就不要在后面加“副食”,做餐饮的就不要后缀“私房菜”等等。
那么,即使在别人已注册在先商标上加字再注册的行为依然存在风险,成功率相对还是提高很多的。
需要注意的是加上的词语可别又是他人注册在先的商标哦
不少客官在商标取名上是有一种莫名的“执念”的,但其实,在我国商标申请量那么大的现实面前,只要不是某些词汇真的对品牌而言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没有必要苦苦强求的。
如果只是初创企业,品牌还没有建立,离投入市场都还很远,完全可以放下过分强大的“执念”,重新想一个名字尝试也未尝不可。
毕竟一个好名字是容易让人记得品牌,而一个好的经营好的商品质量与服务,才能让人喜欢品牌。
企服快车建议:注册商标一定要请专业的代理公司进行商标近似查询判断,否则只能徒劳费时费力!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