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汉腾、比速、宝沃,加上之前的凯翼、观致、华颂,还有互联网汽车蔚来、乐视、游侠,以及那些趁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东风冒出来的各种“鬼”车、还魂车,汽车市场着实让人再次眼花缭乱,借着“互联网+新能源”的噱头,似乎又迎来了一波高速发展的新高潮。
如果说,最近10年汽车的爆发增长,是基于强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基于经济的稳步增长,是一个汽车普及的阶段,牛鬼蛇神都能分一杯羹。
那么,从2010-2016这几年汽车市场来看,汽车消费市场虽然后劲十足,但已经开始显现消费升级的迹象,微型车、两厢车、中高级轿车相继成为细分市场的中坚力量,又相继跌落下神坛,被SUV、MPV抢走风头。
汽车市场总归会趋于理性和稳健,甚至间歇性的下滑。
在此期间,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一批自主品牌中坚力量都曾跌入谷底,市场份额节节败退。
虽然近两年,比亚迪依靠新能源重新翻身,吉利依靠产品升级换代、品牌重新塑造、开放国际合作,逐步走上脱胎换骨之路,但也有奇瑞、江淮等企业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困难时期。
市场的短暂调整固然击不倒像吉利、长城、长安、比亚迪这些规模性企业,诡异的是,也没有淘汰掉像力帆、众泰、华泰这些边缘企业。
借着互联网、新能源,这些企业突然也过得有滋有味,SUV、电动车都搞得风生水起。
唯一即将消失的品牌就是被广汽兼并后的老吉奥,但听说吉奥的创始人缪雪中已经开始另起炉灶,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吉奥,首当其中将发展新能源汽车。
即使是摇摇欲坠的菲亚特,也在广汽的打造下,勉强的活了下来。
从媒体,到专家,到政府官员,再到企业老板,都曾经把汽车市场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挂在嘴边,普遍认为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最多活下来3-5家。
而事实是,目前汽车品牌已经超过400个。
到底谁能生存下来?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为什么这么多品牌能生存下来,似乎能回答出1234。
一个一年卖5-10万台的企业也能活下来,这是为什么?
一是强大的体制。
几十个省市直辖市,现在找出来没有汽车工业的,恐怕也就是新疆、西藏吧?举省市之力,让一个品牌活几年应该问题不大。
出租车全部本地生产车型、政府采购全部本地车型,想着法子帮你卖车。
二是相对较低的成本。
好多人疑问了,汽车产业那么烧钱,怎么会成本低呢?告诉你这些活着的企业怎么做的:
产品上模仿,保时捷卡宴、途观、奥迪Q7这些山寨版做出来,既省钱、又热销;成本上苛刻,能省则省;广告人力,压到最低。最最关键的还有,一些城市为了发展经济、一味追求GDP,对于引进汽车工业不遗余力、倾其所能,免费的土地、优惠的税收、大量名目繁多的补贴,一个地方政策比一个地方好,没有你想不到。
如果不是电动汽车的大发展,知豆、陆地方舟、永源、长江,有一个入流么?有几个是老百姓知道的?但这些品牌并非一无是处,存在即是价值嘛。
三是互联网的大发展。
特斯拉巨亏、京东巨亏、滴滴巨亏,从这三大巨亏企业,是否应该明白互联网造车的目的?毋庸置疑,互联网造车,享受的不是过程,看重的只是结果,也印证了那句话,生的高贵,死的伟大。
所以说,没必要关注谁会活下去,谁会死掉,关注一下谁能够成为全球化的车企,这才是真正的大浪淘沙,吉利?长城?长安?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