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强调“创品牌”,不是说让企业简单地去注册个品牌商标、做做营销推广,而是鼓励企业在“品牌含金量”上做文章,让中国品牌在中高端市场唱主角
国货品牌是多是少?
看数量,中国不能说是品牌小国。
2015年,全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达287.6万件,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仅婴幼儿奶粉,大大小小的品牌就有数百个。
在国际市场,中国品牌的知晓度也快速提升。
“你能否说出至少一个中国品牌?”——这项针对国外消费者的调查显示,2012年能说出至少一个中国品牌的仅有3%,到2015年已上升到23%。
从事贴牌生意的企业,大多数在国内同步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不少企业认为,“我早就有了品牌,为啥还总是强调要创品牌?”
看内涵,不论是制造商还是消费者,恐怕都得承认中国仍是个品牌小国。
在市场上叫得响、信得过、国际化的国货品牌还比较少,而且大多数停留在市场中低端环节。
特别是消费品工业领域,吃穿用度,尽管中国处处拿下“产量第一”的金牌,“高大上”的却多是洋品牌。
部分品牌扬帆出海,实现跨越,但在消费者眼中,第一印象往往停留在“性价比高”。
品牌的意义,不仅是为产品标注独有的名称来提高识别度,关键是以品牌所具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溢价。
贴牌和品牌,最直接的差别是利润: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约10美元,在中国离岸价格长期在2美元多,去掉管理费、来料费等,贴牌生产毛利只剩下不到1美元。
这种巨大反差,促使不少企业去创品牌。
但是,有了品牌并不是自动享受到溢价。
巨大的利润差同样存在于低端品牌与中高端品牌之间。
通常情况下,越往市场高端走、品牌影响力越大,溢价空间越大;越是停留在低端,品牌溢价越难得到体现,还很容易陷入价格战、向下竞争。
因此,今天中国制造强调“创品牌”,不是说让企业简单地去注册个品牌商标、做做营销推广,也不是没看到国货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现实,而是鼓励企业在“品牌含金量”上做文章,让中国品牌向上竞争,在中高端市场唱主角。
迈向中高端,提升品质是根本。
中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200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居全球首位,然而多数产品品质一般。
国货品牌要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必须精益求精、全方位提升品牌质量。
只有兢兢业业做出真正的“好东西”,才能塑造品牌的良好形象。
迈向中高端,自主创新是支撑。
“头啖汤”最吸引人,首创者利润率最高。
没有自主创新,跟在别人后头走,品牌发展空间有限。
对企业而言,创新程度如何,决定着一个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走多远。
迈向中高端,要主动走出去。
好品牌是培育出来的,也是竞争出来的。
国人的消费已日渐国际化,海外抢购洋货现象持续升温、消费额度连年上涨。
要想形成更多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中高端品牌,中国企业就要在国际竞争中锻造实力,在与世界一流品牌的对标中追赶超越。
创品牌不易,迈向中高端更难。
但是今天中国企业正面临难得的好条件。
一来,国际化程度在提高,企业对国际市场竞争态势、消费者习惯、前沿创新的了解在加深,有利于企业从一开始就站上一个更高的平台,确立目标,少走弯路。
二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正不断加强,为品牌健康成长保驾企服快车。
更重要的一点是,过去做品牌、创名牌往往要在企业具备一定资金积累、形成一定市场储备后,因为品牌的塑造需要大量投入。
如今,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品牌打造路径,缩减中间环节、带动价值创新,中小企业、新创企业也完全能够在较短时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这样的机遇,千万别错过!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