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傍名牌、恶意抢注商标:商标法在行动你是否在火车上买过“康帅傅”泡面?偶尔缅怀童年时居然买到“大白免”奶糖?买耐克运动鞋买个“半对”?搞笑点的版本还有“1BM”、“七粮液”、“白事可乐”和“肯当劳”。
上当的你或许会被生产者的“创意”所折服,当然,更多的是对这种“李逵李鬼”的山寨把戏的愤怒。
这种傍名牌行为,借用知名品牌的美誉度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并进一步窃取消费者的信任,盗用知名品牌影响力。
更有甚者,利用商标制度的待完善之处,在不同类别商品类目,恶意抢注与知名品牌相同商标,企图以极小的成本获得商业利益。
不过,再高级的玩家也会遭遇劲敌强旅。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官网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针对大规模抢注商标的行为,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商标注册人明显缺乏真实使用意图,大量申请注册与他人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名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或者缺乏正当理由申请大量商标,商标评审委员会适用商标法相关规定不予注册或者宣告无效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恶意抢注商标、“打擦边球”傍名牌危害市场名牌产品,以良好的质量和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与忠诚。
然而,随着这些商标品牌价值的不断攀升,一些商家利用各种伎俩,以“打擦边球”的方式窃取名牌企业的商标和品牌价值,试图使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名牌企业生产的,从而扩大销路获取利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众所周知,“伊利”是国内知名的乳业龙头品牌,主营乳制品及相关加工食品,是唯一进入全球10强的亚洲乳品企业。
而在2000年6月,某温州商家申请“YiLi+伊利”的商标,并指定使用商品为第11类水龙头等。
尽管其注册申请的商品类别与伊利公司的业务没有任何关联之处,但其使用行为客观上冲淡了“伊利”作为驰名商标的商誉;特别是使用在卫生器械和设备上,易使消费者将其与不洁物发生联想,甚而引起消费者混淆。
最终以法院裁定撤销“伊利”水龙头商标画了个休止符。
近来,市面上出现的“黑人蚊香”也属此列。
不少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看见“黑人蚊香”,心里会不禁犯嘀咕,黑人什么时候推出蚊香了?事实上,黑人是好来化工旗下的优质口腔护理品牌,主要产品是牙膏、牙刷和漱口水,从未生产过黑人蚊香产品。
据了解,该“傍名牌”人士除了抢注“黑人”商标外,还以类似的方式抢注了其他知名商标。
业界人士认为,这种恶意抢注商标的行为不仅侵害了原商标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与其具有相同业务的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同时由于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信赖,必将侵害消费者及一般公众利益,最终将破坏市场秩序,损耗市场资源,危害市场经济的发展。
因此,加强和完善恶意抢注商标相关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
名牌“反傍、反抢注”攻略:政府、企业、消费者齐出手面对这些肆无忌惮的傍名牌现象,不仅仅消费者需要擦亮眼,政府、企业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使出“反傍”重拳。
政府方面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如美国1995年通过全美统一《联邦商标反淡化法》,该法有效遏制了不良商家恶意将“一个品牌延伸到一个不相关的产品类别……削弱驰名商标商品的识别度”的行为。
政府也正在完善相关商标立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从企业角度来说,必须将“反傍”提上品牌化战略的重要日程,在防止别人的恶意抢注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应未雨绸缪,实行商标的“大占位”、“防御性占位”、“超前占位”等策略,让有心人“占无可占”。
当然,作为商品销售的终端,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学会甄别不良商家的“伪名牌”行为。
发动“大家来找茬”的精神,保障自身财产健康免受损失。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