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起诉吉利美日车标侵权案虽然三年前就已经结案,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商标保卫战”远没有结束。作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领军者,一品标局商标查询网站呼吁各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如果在知识产权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切记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闭门造车,可以向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咨询,解决疑难问题。
笔者上周从相关人士处获悉,宝马与比亚迪近日将就双方由来已久的商标争议展开磋商,这也是比亚迪方面沉默三年后首次就商标问题与宝马展开磋商。同样在商标外形上,另一家跨国公司克莱斯勒也盯上了江淮,并指责江淮启用的新乘用车标识“椭圆内接五角星”,有刻意摹仿克莱斯勒“五角星勋章”商标图形的嫌疑。还有观察人士惊呼,奇瑞车标与日产高端品牌英菲尼迪是如此相似。
为何本土自主品牌车企在车标设计上,都会触碰到跨国公司那根敏感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神经呢?难道这一切仅仅是巧合?
从早些年的奇瑞QQ与雪佛兰Spark、双环来宝SRV与本田CR-V和比亚迪F3与丰田花冠的等外形之争,到丰田起诉吉利美日车标侵权、宝马和克莱斯勒指责比亚迪和江淮商标摹仿,是谁给了这些跨国企业“打假”的理由?
在2004年丰田诉吉利车标事件中,吉利虽然赢了官司,但是并没有为其品牌形象加分,反而在众多消费者心中落下“涉嫌摹仿丰田(车标)”的诟病。而比亚迪一位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然承认在车标设计上与宝马“套近”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让宝马提起诉讼,从而让年轻的比亚迪名声大震。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二线明星,总希望与焦点名人闹出点绯闻,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众所周知,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打造,是需要企业通过其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长期积淀而成。包括吉利、比亚迪在内的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都号称要创立百年基业,打造民族品牌。然而在车身以及商标设计上,一些企业又企图通过“傍名牌”找到成功的捷径:
除了在车身设计上的模仿,还在车标设计上打擦边球。虽然笔者还无法断定,涉及商标纠纷的上述企业是否是刻意为之,但是客观地说,由跨国企业掀起来的这场“商标保卫战”并非无理取闹。既然我国已经加入了WTO,那国内企业在很多问题上就应该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如此。这对于大多数急欲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汽车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汽车出口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的跨国延伸。拿比亚迪与宝马商标纠纷来说,上海车展期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就将比亚迪商标称作是在“镇定自若地剽窃一个历史悠久的知名品牌”。试想在这样的媒体舆论下,比亚迪汽车一旦进入美国市场,将会受到当地消费者怎样的待遇?
笔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比亚迪汽车商标注册时,宝马就以可能“构成混淆性近似”向有关部门提出异议申请,但是由于类似案例积压太多,宝马得到的回应是“大概要等4年才能给出答复”。受此影响,进入轿车领域多年的比亚迪,时至今日还没有拿到有关部门颁发的商标注册证。
既然在造车之初就选择了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道路,为何不能在商标设计上独树一帜,而非要让跨国公司找到提出“异议”的借口呢?从吉利美日、到比亚迪,再到江淮乘用车新标识,笔者无法预料,谁将成为下一个。而因摹仿被舆论所诟病的本土汽车企业,何时才能真正摘掉头上的这顶帽子呢?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