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资产就像奶茶店老板提前存了一笔“抵税备用金”。假设今年生意不好亏了10万,但税法允许用未来5年的利润补亏抵税,老板就把这10万亏损记成一张“抵税券”,未来赚钱时再拿出来用。简单说,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企业根据税法规则,把当前不能抵税但未来能抵税的“潜在优惠”提前记账,比如亏损补抵、多交的税款、资产折旧差异等。
举个真实例子:
服装厂今年亏了50万,但税法允许未来5年用利润弥补→这50万亏损变成递延所得税资产,未来每年最多抵税12.5万(税率25%)
奶茶店花20万装修店面,税法要求分5年抵税→当年实际多缴税,但未来4年每年可抵4万税
这钱怎么“存”?三个实际场景
场景1:亏损企业的救命稻草
操作逻辑:
企业今年亏了100万→按税法可结转未来5年抵税→确认25万递延所得税资产(100万×25%)
风险提示:
若未来5年都没盈利,这张“抵税券”就作废,需冲销资产
场景2:固定资产折旧的“时间差”
经典案例(改编自会计考试真题):
工厂花50万买设备,会计按5年折旧(每年10万),税法要求按8年折旧(每年6.25万)→
第一年会计利润比税务利润少3.75万(10万-6.25万)→
多缴税3.75万×25%=9375元,但形成9375元递延所得税资产(未来可抵税)
场景3:预付款打水漂
现实教训:
建筑公司预付供应商50万货款,对方破产→这50万损失税法允许抵税→确认12.5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为什么会产生?两大核心原因
原因1:会计和税法的“打架”
对比项会计规则税法规则,资产折旧按实际使用年限加速折旧按法定最低年限平均折旧收入确认按权责发生制分期确认按开票或收款时点确认坏账计提按风险比例提前计提实际发生损失才能抵税
案例:
奶茶店花3万买咖啡机,会计按3年折旧(每年1万),税法要求按5年折旧(每年6000元)→
每年会计利润比税务利润少4000元→形成1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4000元×25%)
原因2:政策给的“后悔药”
税法允许亏损向后结转5年(如上海自贸区企业可结转10年)
特定行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如科技企业研发投入175%抵税)
备考资料ue_arc_bkzl
请在下面红色框内输入分类名称arc_bkzl_name初级会计师
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区别:一存一欠
对比项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本质未来少交税的“存款”未来多交税的“欠条”产生场景会计利润税务利润(如多提折旧)会计利润税务利润(如少提折旧)报表位置资产科目负债科目老板心态“存钱罐里有抵税券”“抽屉里有税务账单”
对比案例:
奶茶店今年会计利润比税务利润少2万→存5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2万×25%)
隔壁炸鸡店会计利润比税务利润多2万→欠5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