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和经济给城市系统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越是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大城市地区,空间结构越是复杂,不但大大增加了致灾因素,而且发生二次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可能性也大大的提高了,给城市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
因为现在的科学和技术手段还难以阻止灾害的发生,所以对城市紧急避难标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1972年5月13日晚,日本大阪千日商场三楼突然起火,起火原因为是因为商场三楼的一家女装店的装修工人吸烟后丢弃的烟头并没有熄灭而导致的火灾,逃生通道当天居然无法使用,其中可逃生用的电梯由于火灾导致停电关闭,商场又未安装喷水灭火系统导致没有及时控制火势,紧急出口被封闭也无法使用,诸多不利因素居然同时发生在千日商场中,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当时也是非常罕见的。
当天有很多顾客和员工,由于电梯和消防通道的无法通行,逃生的人们只好打破窗户玻璃并直接跳楼,多数人因为全身骨折死亡,还有许多没有跳的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窒息死亡,在七楼就发现96人死亡。
这场重大火灾在日本叫“千日火灾事件”,是日本昭和年中最大的火灾事件。
72年日本大阪千日百货大楼发生火灾,夺走了118条人命。
次年,日本熊本大洋百货也发生了火灾,造成了104人丧命。
这两次事故的现场,都有一大片人倒在逃生通道附近,那种明明靠近希望却永远触摸不到的绝望,让人不忍直视。
消防人员也在惋惜的同时陷入深深的反思。
要怎样才能让人在火灾时能够辨认逃生通道呢?这一时期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才意识到一套完整的紧急逃生系统有多重要,而不是设计出来的摆设。
直到1978年,日本消防安全协会在全国举办了一场”紧急逃生出口标识设计大赛”,希望能够有一个人人都能看懂,不需要文字说明的逃生标识出现。
太田先生希望作出真正可以在应用中帮人们解决问题的设计,在设计时对它的留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以及对人类共知点的把握,才有了现在这个完整的设计。
1984年,这版小绿人前往巴黎参加ISO安全标志国际赛,实际证明小绿人从远处看,清晰度比另一个标志高出约两成,在烟雾中的辨识度也高出一成左右。
相较于之前国际上通用的美国红色标识,绿色代表安全,而且更为醒目,看着还舒一眼进服。
于是小绿人被更广泛地使用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绿人也已经升级成LED光源了,省电耐用,亮度更高。
更高级的小绿人甚至内置微电脑程序,可以在紧急情况下通过灯光闪烁及声音提示人们逃生出口的位置。
但是从以往的案例中,考虑到地震发生后许多地区停电造成的一片黑暗,致使紧急避难标识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太田先生在研究一种萤光体的蓄光颜料,它平时能吸收阳光和灯光的光能,一旦遇到灾害停电时,这种蓄光颜料就会发出绿色的光亮,即使是在一片黑暗的情况下也能看得清,因此逃生标识的能见度非常重要。
其次就是标识的形状要把人带入到一个逃生的情境中去,让人们可以产生同理心,让人下意识会紧急中跑向它。
在这个设计中,太田先生既充当了一个译者又充当了导演的身份。
译者的角度来讲,他负责传达信息给大家,让大家通过他的标识知道逃生出口的位置,而作为导演,他又起到了指挥的作用,信息的传播完全由他来完成,逃生标识也是他创作和表达给受众的作品,在整个作品来看无一处不是为人的设计,也正是这些引发了我们对关怀设计的思考,在我们大都市背景下关怀设计将显得格外重要。
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中的拆迁变得现象十分普遍,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
巨大的建设量和人口增长使得高楼大厦变得越来越多,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城市与建筑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问题。
其中还有建筑的相对永久性和城市生活及文化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通过“拥挤文化”来理解,这些矛盾已不再令人遗憾,而是充满机会和更多潜在可能性的文化现象。
而在拥挤文化的影响下,自然灾害和社会隐患也开始增多。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尤其在城市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灾害造成的损失就更大。
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力量十分渺小,根本无法消除它,但是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一定的防灾措施及手段,努力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而紧急避难系统以及导视系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便利的关键。
所谓“避难诱导”是指在突然发生灾害时,如何引导人们向安全地疏散。
避难诱导系统包括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消防专用通信系统及防烟排烟设施等。
其作用是保证火灾时人员较好地疏散,减少伤亡。
从导视系统来看,如果信息功能不明确,导视系统会造成人们迷失或者走散,而避难诱导标识则有很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出差也好,旅游也好,不管到哪,一旦发生灾害,人们就会因看不懂其他地方的避难标识,不能准确按照统一的避难标识顺利到达安全地点而陷入困境。
只有将避难指示标识实现统一,才便于全部人群识别。
因此无论是生活中小的导视还是性命攸关的逃生标识,都是组成我们社会结构,帮助我们生活更加安全和便利的关键点。
在现在大都市里,高层居民建筑居住的人员较多,发生火灾时不容易立即疏散,紧急逃生也分为室内和室外,可以结合建筑或地形的特点,合理设置避难处,为居民避难创设安全的环境是很必要的,而这个逃生避难的过程都是需要标识系统的准确的引导的。
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要求对高层建筑各项功能进行检查,配置相应的消防电梯、消防隔离等。
重视自动报警器的作用,定期维修核查,确保火灾自动报警器能够在发生火灾时及时发出警报,通知居民。
还要强化灭火系统的建设,以及有效应用水的结合。
通过调查和咨询,其实可以知道避难者的年龄、性别、所接受过的逃生宣传教育,及避难标识系统都对避难者的成功避难起关键作用。
标识本身也是针对大众群体的,而不是仅仅针对某种人群。
因此,以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一个有辨识度而且让所有受众人群能在紧急的瞬间了解到它的指引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该充当好一个引导者的作用,用我们的设计去给社会提供便利,避免隐患。
格罗皮乌斯先生在包豪斯学院最初创立时就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
实际上,对人性的思考与关注是设计行业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指引设计师时刻将人的生理、心理要素作为设计影响因素,在注重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避免形式的冷漠,加强产品的人文关怀,从而赋予产品人性化的设计品质,考虑到人的内心。
日本设计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设计细节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大约1.2万年前的日本绳纹文化时代,绳纹时期出土的陶罐无论是在造型还是装饰上,都表现出明确的对设计细节的关注。
而且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
正是这种关注设计细节的传统和灾难的频发,孕育了日本本土设计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使得日本设计摆脱了现代功能主义带来的冷漠与呆板,促成了当代日本设计风格的形成,所以日本比我们国家更早更加深刻认识到关怀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现代设计来说,对设计人文特性的关注是一种现行的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产品设计自出现以来,就不是一个简单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学科,每一件产品都承载着传承与塑造人类文化的功能。
巴巴纳克在他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表明,在一项设计中,设计师的介入必须是适度的、最小限度和敏感的,我们主要的挑战已经不再是商品的生产了,我们必须选择处理多好而不是多少。
完整的设计将使我们自身开始关注统一,我们要表现完整的设计,需要对设计做全面的处理,对问题进行历史性的观察,也要考虑人与人性化因素的问题。
完整的设计必须考虑各种社会群体、阶层、风俗文化以及受教育情况等因素,多次在社会上被检验,看它在现有的阶级系统和社会状态中能延续多久。
回到关怀设计来看,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更完美、更出挑,而是应该更多去考虑能否让这种设计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是否经得住时间考验,使大众产生一种下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使用,才是真正的对人和社会的真正关怀,这种关怀在当下大都市的拥挤文化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