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求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那么怎样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进入状态,投入学习,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一个适当的课堂导入。
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上课伊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
整节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起来。
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导语呢?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总结如下:
一、讲故事,增趣味
针对学生好听名人轶事、奇谈趣闻、历史典故、幽默笑话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等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兴趣。
如:有的老师在讲《伤仲永》时,就用故事导入的: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出世界上最甜蜜的果实。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这棵树已经技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来要这棵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还没种下去呢,“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水嘛。”“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
请大家想想: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实了。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练,少了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会怎样?让我们来看看方仲永,听听他的故事吧!
这样的故事导入法一下子就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在对新授课的探究中。
二、找联系、调情绪
《马说》的作者韩愈是河南河阳人,但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我就是昌黎的教师,我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昌黎人,教学《马说》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们,我们昌黎这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地处交通要塞,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驻足昌黎。
今天,我们学习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世称韩昌黎的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1、“说”是什么样的文体?
2、你认为标题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说马呢?难道只在于说说马吗?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哪位同学知道?
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让我们走进课文,聆听他的不平之音。
学生一听到这位大作家祖籍竟是昌黎,上课伊始学生就有一种自豪感,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自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设情境,引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
带有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更有引发作用。
学生阅读欣赏文章是一种体验感情的活动,强调“以情会文”、“披文入情”。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理智和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设计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的导语是这样的: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兵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正如魏老师自己所说:“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很快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趣更浓了。”
四、抓标题,理思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
在教学《杨修之死》这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课题是什么结构?(偏正结构)它的中心语是什么?(死)杨修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会死?他的死说明什么问题?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析题,学生思维便迅速指向课文的内容和核心,这样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五、温旧故,引新知
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讲《白杨礼赞》一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文章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篇文章托的是什么物?言的是什么志?”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白杨礼赞》也是一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引诗文,美意蕴
新的课标突出了语文课程注重审美、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
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能尽快感受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
如古代描写乡愁的诗文很多,在教读《乡愁》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设计导语:
乡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们都是借助自然景物来直接抒发内心的愁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看作者是借助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乡愁这个主题的。
七、借媒体,染气氛
所谓的借媒体导入,就是借助音乐歌曲、影视图像等艺术手段,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导入方法。
如在教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看“抗洪救灾”录像片断,并把《为了谁》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对“洪水”、的肆虐有一个直观性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与“洪水”抗争的“最可爱的人”的真挚的爱的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探索欲望学习课文。
八、设悬念,引注意
在教读课文前,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有的老师用了这样的导语:
“我们班有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从不拐弯抹脚。
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同学和我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取得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设置这样的悬念,学生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新课的探究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新课的导入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
好的导入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
每位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力争成为语言大师,让自己的课堂起笔生花。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