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的经费来源于学校下拨经费和学院自主创收,以往二级学院从学校获得的经费主要是由师资队伍人员数来确定,这种模式并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本文从上海大学采用的绩效拨款模式为例,提出绩效拨款模式的定义、特点及作用;并初步探索学院面对学校采用绩效拨款下拨经费这一模式如何进行二级财务管理。

绩效拨款模式二级学院财务管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高校的二级学院规模逐步扩大,二级学院教育需求的增长与学校下拨经费投入力度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高校二级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下拨经费和学院自主创收,以往学校按照二级学院师资队伍人员数来确定下拨经费,并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

自从2006年以来,上海大学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实施校、院两级预算管理体制,意在调动学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主动性。现在学校直接从校级层面出发,建立一个集人员规模和工作绩效为一体的绩效拨款模式,使得二级学院预算和年度工作计划相一致,逐步实现二级学院的全面预算管理。

一、绩效拨款模式的定义及特点

2006年以来,上海大学下达带给二级学院的经费所采用的绩效拨款模式,主要是引入多参数的拨款公式,并且引入绩效指标,建立以内涵建设绩效为导向的拨款体系。

拨款体系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确定年度校总拨款额度。第二层参照二级学院的工作内容来确定模块设置;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学生活动、管理工作这几个模块。第三层是对每一个模块进行参数分解,按照二级学院教学科研高低、质量评估结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设立N个参数,引入多参数的拨款公式,得出各子模块的经费总额。最后,每个二级学院按照各个参数指标核算出年度经费下拨总金额。

上海大学采用绩效拨款模式下拨经费,已经初步形成“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预算管理格局。它依据每年二级学院的各项工作考核结果进行绩效拨款,将日常维持经费直接拨到学院;并通过预算管理工作对院长的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和评定,强化绩效引导,使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二、绩效拨款模式的作用

学校采用绩效拨款下拨经费这一模式,对调动二级学院工作积极性、推动二级学院更好的发展尤为重要。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1.学院可以对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和分配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以便加强学校经费的使用效率。

2.学院可以强化内部管理,对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能按照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按照学院自身的发展要求可以加强对招待费的控制,同时调整研究生业务费、本科生业务费、科学研究、国际交流、行政办公经费等其他各项费用的支出比例。

3.体现了“统一领导、资金集中、分级管理、内部核实”的财务管理体制。对本学院的日常财务业务,学院可以加强目标管理制度,树立成本意识。绩效考核指标与学院经费挂钩后,二级学院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更适应学校的整体发展。

4.学院有权制定相关财务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使学院在经费管理、财务资料收集、队伍建设方面都能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强学院的财务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