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尽管微信、新浪微博和支付宝都推出了“抢红包”,但微信红包与春晚的互动,使其成为了新年的一道大餐,小小的红包甚至有盖过春晚风头的态势。
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除夕当晚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超过10亿次,18日晚八点至次日凌晨,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更是超过了110亿次。
面对这一数据,我们在震惊之余,更多的应该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成功品牌营销策略的挖掘与思考。
新媒体时代语境下,新理念、新应用、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真可谓是日新月异,但通常只有非常少的佼佼者才能脱颖而出,广泛吸引受众关注、抢占市场制高点、获取可观效益,最终实现真正的成功。
若是说失败者有各自的不足,那么成功者有哪些共同点呢?我们不妨对微信红包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一探新媒体品牌营销的成功要点。
一、要点一:了解受众心理
了解受众心理,满足受众需求,不仅仅体现在操作界面简洁明了,更体现在设计要遵从受众心理,尊重受众体验,不违背受众认知规律和审美习惯,让受众感觉自然舒适。
而微信红包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就离不开上述这一点。
中国红包文化源远流长,新春贺喜送红包,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可以说,红包文化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国人的血脉中,难以磨灭。
所以,利用网购狂欢和红包贺喜来进行移动支付的推广,就属于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追求利益,后者则是遵从受众心理,有效突破了受众的心理戒备。
而羊年红包大战中,微信红包与支付宝红包相比,两者功能上大同小异,但核心卖点却有所不同——微信红包以“抢”为主,而支付宝则以“讨”为主,一种是玩法,一种是规则。
一字之差,带给受众的心理体验却是天差地别的。
支付宝红包对于性格内敛的中国受众来讲,多少是有些不好意思的,特别是在涉及金钱等物质利益的时候更觉得抹不开面子。
而微信红包的“抢”不仅提高了产品游戏性,而且让受众对这场红包大战产生群体性麻痹。
随机算法非常巧妙地突破了“发多大红包合适”的心理障碍,趣味性遮掩了功利性,受众更容易接受。
实际上,了解受众心理,遵从人的本性这一品牌营销法则,算得上是新媒体品牌营销的金科玉律。
乔布斯在深入研究和全面了解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创造了图标式菜单、光感应、湿度感应、呼吸灯等讨人喜欢的功能应用和产品服务,让苹果成为业界典范,成功实现了品牌推广和营销,这就是新媒体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二、要点二:倡导娱乐精神
倡导娱乐精神,赋予产品游戏属性和内涵,也成为了新媒体品牌营销的一大手段和策略。
就目前现状而言,新媒体受众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是时尚的领军者和代言人,他们喜欢和追求新鲜的事物,所以娱乐要素已经成为新媒体品牌营销的必备要素。
在微信红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就充分考虑了游戏性和可玩性的因素。
从这个层面上讲,微信红包并非这正意义上的红包,传统实体红包金额基本是在百元或千元,但在微信平台上无数受众为了几元甚至几分的红包抢的“昏天暗地”,不亦乐乎。
微信红包所规定的单个红包最高不超过200,就是为了将受众关注点从金额多少转向抢红包的游戏中。
同时,拼手气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充满未知和无限可能的抢红包过程中,体验到游戏性带来的一种愉悦和快感。
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许多,比如各类收益颇丰的桌游、手游产品,网络影视、游戏的联动等等,倡导娱乐精神,加强产品游戏化,已经成为新媒体品牌营销的一大主导思维和成功要点。
三、要点三:依托移动社交
据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
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5.8%。
据艾瑞咨询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微信、QQ等手机社交软件,在移动应用日均覆盖人数上位列前两位,两大社交应用共计占据所有移动APP总时长的20%左右。
有着庞大受众群支撑的超级社交软件,成为了新媒体品牌营销的最大助力,全面提高了品牌营销的成功率。
微信红包自然也不例外。
客观来讲,基于微信人际传播链上的6亿受众群,微信红包就具备了一决高下的优势。
相比之下,支付宝红包也具有很强优势,但由于社交因素的缺乏,基本上不会引爆社交传播。
再加上微信平台强大的分享与互动功能,每次抢红包都会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
这种依托于移动社交软件大获成功的新媒体产品营销案例还有许多,比如曾经火爆全球的FlappyBird游戏就是如此。
该游戏完全不同于市场上主流的炫酷、高清的手游,而是延续了手游最开始的简单粗糙风格,在上架苹果应用商店后,半年内很少有人下载,但却因某宅男发掘并利用推特网、脸书网等知名移动社交软件的传播,一夜间火爆了全球,并一举登上了北美区免费下载榜的首位,并长期占据,下载量突破了6000万次。
不难发现,依托移动社交是新媒体产品品牌营销的一大成功要点,通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点四:商业营销模式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成功的新媒体产品一定不是口碑好、效益差的,声势浩大,可能尽是看热闹的,声势与效益不一定成正比。
而优秀的品牌营销,其重要前提就是满足受众的某种利益诉求,并可以据此构建起完善的商业营销模式,最终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
实际上,失败的营销案例比比皆是,曾经火爆一时的偷菜潮、团购潮等,他们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但却消沉在成功商业化的道路之上。
还有,曾花大价钱进行市场厮杀的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通过疯狂烧钱的营销模式扩大受众规模,并曾创下日均订单量超百万的辉煌战绩,但其后的盈利布局却步步维艰。
豪不夸张地讲,遵从本性、优化体验、依托社交、诉诸娱乐,基本都是新媒体产品相较于传统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商业营销模式的缺失,却是新媒体品牌营销失败的最大原因所在。
总而言之,形式美、便捷性、高性价、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新媒体成功品牌营销的必备条件。
归根结底,微信红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受众规模,而是因为它凭借低成本、高效率和好创意进一步实现了移动支付的商业推广,对构建微信完善的商业营销模式创造了良好条件。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及受众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传统媒体纷纷注册微博账号及微信公众号,并尝试依托移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推广与营销。
同时,在受众需求日益个性化的媒体市场,许多新媒体品牌不断出现,它们不管是在传播形式上,还是在媒体功能上都有别于传统媒体。
可以说,基于新媒体发展而来的媒体品牌,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有效填补了媒体消费市场中传统媒体始终不能触及的空白领域。
全媒体时代语境下,网络社区不断细化,受众体验需求提高,媒体与受众关系发生彻底改变,媒体品牌营销理念也发生了巨大革新。
总而言之,新媒体要想取得品牌营销的成功,就必须在了解受众心理、倡导娱乐精神、依托移动社交和构建商业模式四方面下足功夫。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