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中,华为绝对是年度热词,无论是华为Mate X可折叠手机,还是华为Mate 30系列5G手机,都引起了消费者的热议。
除了硬件产品外,华为发布的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也是让大家感到兴奋,根据华为最新的消息,鸿蒙系统在2020年将全线应用在华为除手机、电脑和平板之外的产品线当中。
根据此前的推测,鸿蒙系统将主要用于智能家居系统,而现在这一推测也正在被一一证实。
据外媒最近的报道来看,华为在11月再次申请了三个全新的商标,它们分别为Honor Home、Honor Go和Honor Work,这三个商标都隶属于华为荣耀系列,单单从其字面意思上来看,它们将会被应用在智能家居等相关方面。
其实,这并非华为首次申领智能家居相关领域的商标,根据相关人士的调查发现在2018年到2019年间,华为申请了“华为智慧屏”“荣耀智慧屏”“荣耀猎人”等商标注册98件,其中包含至少5类的商品服务,主要应用在“智慧屏”“照明”等商品名称上,而这些商标的注册,也足以可见华为想要进入智能家居市场的目标。
当然想要进军智能家居市场,仅仅有商标的保护并不足够,掌握核心专利才是站稳脚的关键因素。
而作为一个以技术起家的厂商,华为在智能家居相关专利方面的注册也是佼佼者,华为目前申请注册专利69635件,其中有权的为31907件,而这些专利中有关“智慧屏”的专利343件;有关“路由器”的专利939件;有关WiFi”的专利200件,据不完全统计,华为目前在智能家居领域拥有专利超过2000件。
在拥有了商标和专利后,华为开始了智能家居产品的发布,截止到目前华为已经推出了20余款智能家居产品,其中包括华为智慧屏、智能音箱Sound X、路由器A2等。
通过智能家居和华为系列手机的相连,华为智能家居构成了工作、生活等全场景的智能硬件布局,根据相关机构统计,2019年上半年华为智能家居连接的IoT设备已经超过1.4亿,这一数字不容小觑。
虽然华为智能家居的表现十分出色,但其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依旧有阻力。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主要有三大阵营,第一是手机厂商:以华为、小米、三星为代表;第二是传统电器厂商:以萤石、乐橙、格力、海尔、美的为代表;第三是互联网公司:
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三大阵营几乎都是实力强大,因此华为这个后来者并不算优势明显,单单拿和华为同领域的小米进行比较。
小米在2013年就开始进军家居市场,而在此之后小米也是不断的更新自家的智能家居产品,截止到目前,小米已经累计推出接近200款生态链产品。
小米官方也在其上半年表示,小米IoT已链接1.96亿台设备,其中不含手机与笔记本电脑,拥有5件小米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也突破了300万,小爱同学的日活更是超4990万。
不得不说小米已经在智能家居行业取得了优势,其生态系统也已经初具规模。
华为虽然在2019年才开始智能家居战略,但其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
在今年华为发布的智能家居HiLink战略,也标志着华为正式开启智能家居新业务,据华为发布的2019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华为智能产品用户数量超过3000万,HiLink战略吸引了260多个品牌加入,并且发布了500多款产品。
从对比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米生态链以手机为中心,把手机周边、智能硬件、消耗品三方面环环相扣的组合。
而华为则是试图打造以技术、平台、渠道形成的生态圈,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系统。
两者可谓各有千秋,但两者对应的市场似乎又有些类似,因此消费者究竟选择哪一个品牌,也是我们无法进行预判的。
回到文章的标题,华为智能家居能成功吗?相信答案已经十分明确了! 自从智能家居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中,市场上的竞争就未曾停止,目前的消费者对于大部分智能家居产品并不满意,加上不少厂商在新品中滥用智能的名义,让消费者对于智能产品存在不小的误解,这些原因也导致了智能家居的普及受阻。
新兴的智能家居厂商应当着力解决用户体验问题,为消费者着想,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把生态与体验做到完美结合,让消费者感受到的是智慧不是“智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智能家居市场中获得一批忠诚的用户。
如果喜欢企服快车知识产权的文章,可以关注企服快车知识产权中国商标查询库网,更多精彩的资讯等着您!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