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申请是企业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律手段,然而,一些“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却在知识产权领域频频涌现,引发了业界对专利体系的关注。这些不端行为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应对与制裁?一起来揭秘吧。

属于非正常申请专利的行为:

  • 一案多报: 提交多件内容明显相同的专利申请,如重复提交完全相同的申请或者实质相同申请仅作简单变化。
  • 明显抄袭: 提交多件明显抄袭现有技术或设计的专利申请,包括完全抄袭他人设计、替换式抄袭和拼凑式抄袭。
  • 东拼西凑: 提交多件不同材料、组分、配比、部件等简单替换或拼凑的专利申请,其中各申请的区别仅在于简单替换或拼凑的部分。
  • 弄虚作假: 提交多件实验数据或技术效果明显编造的专利申请,特别在医药、化工领域的发明专利中更为突出。
  • 电脑合成: 利用计算机技术等随机生成产品形状、图案或者色彩的专利申请。
  • 帮助或代理前述申请: 协助、支持或代理上述非正常专利申请的行为。

非正常申请专利的后果:

  • 不予费用减缴: 申请人不予减缴专利费用,已经减缴的,要求补缴已经减缴的费用。
  • 通报批评: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及《中国知识产权报》上通报,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 申请数量不计统计: 非正常申请专利不计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数量统计中。
  • 不予资助奖励: 不予资助或奖励,已经资助或奖励的,全部或部分追还,情节严重者自本年度起五年内不予资助或奖励。
  • 刑事责任: 通过非正常申请专利的行为骗取资助和奖励,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送有关机关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