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要想从事建筑业务,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资质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也是竞争力的体现。然而,获取资质并不容易,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考核。因此,一些想要快速进入建筑市场的企业,就会选择通过收购已有资质的建筑企业来实现目的。

收购已有资质的建筑企业,看似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式,但实际上也存在很多风险和隐患。如果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可能导致收购失败或者后续出现各种问题。

一、收购对象的选择

收购对象的选择是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步。收购对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 资质等级和范围要符合需求

收购对象的资质等级和范围要符合收购方的需求,不能盲目追求高等级或者广范围。高等级或者广范围的资质,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反而可能增加管理成本和风险。例如,如果收购方只想从事住宅建设,就没有必要收购一个具有公路、桥梁、隧道等多项资质的企业。

2. 资质有效期要足够长

收购对象的资质有效期要足够长,不能快到期或者已经到期。如果资质快到期或者已经到期,就需要重新申请或者延续,这样就会增加时间和成本,而且还有可能被取消或者降级。因此,在收购前,要仔细核查收购对象的资质证书和相关文件,确保其有效期至少在一年以上。

3. 资质来源要合法

收购对象的资质来源要合法,不能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或者转让的。如果资质来源不合法,就可能被监管部门查处或者吊销,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收购前,要对收购对象的资质申请、审核、颁发、变更等过程进行全面调查和审计,排除任何违规或者违法的情况。

二、收购价格的确定

收购价格的确定是收购过程中最敏感的一步,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步。收购价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根据以下几个因素进行合理评估:

1. 资质价值

资质价值是指资质本身所能带来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一般来说,资质等级越高、范围越广、有效期越长、来源越合法,其价值就越高。因此,在评估资质价值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参考同行业同等级同范围的资质交易价格。

2. 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是指除了资质之外,企业还具备的其他价值,如品牌、信誉、人才、客户、项目、设备等。一般来说,企业价值越高,其收购价格就越高。因此,在评估企业价值时,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市场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参考同行业同规模同地区的企业交易价格。

3. 收购成本

收购成本是指为了完成收购而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律师费、审计费、中介费、税费等。一般来说,收购成本越高,其收购价格就越低。因此,在评估收购成本时,要预估收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项支出,并尽量争取减少或者避免不必要的费用。

三、收购协议的签订

收购协议的签订是收购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容易出现纠纷的一步。收购协议必须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1. 收购主体

收购主体是指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法定代表或者授权代理人。收购主体要在协议中写明其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并附上其有效的身份证明和授权证明。如果有多个收购方或者被收购方,要分别列明其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签署合作协议。

2. 收购对象

收购对象是指被收购方所持有的资质及相关权益。收购对象要在协议中详细描述其等级、范围、有效期、来源等,并附上其有效的资质证书和相关文件。如果有多个资质或者相关权益,要分别列明其各自的性质和价值,并签署转让协议。

3. 收购价格

收购价格是指收购方向被收购方支付的总金额。收购价格要在协议中明确写出其数额和币种,并说明其计算方法和依据。如果有分期付款或者条件付款,要分别列明其时间和条件,并签署付款协议。

4. 收购条款

收购条款是指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如保密、竞业限制、违约责任等。收购条款要在协议中具体写出其内容和范围,并说明其执行方式和后果。如果有特殊情况或者变更,要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并签署补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