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很美好,方法却不着调。姑且不论动员1500万人在同一时间煽除雾霾,需要耗费多大的社会成本,就算真的有那么多人配合该专利申请人这一奇思妙想,武汉市内林立的高楼估计也会让“造风运动”难以实现。这个拍脑袋的“发明”,普通人都可以拿出不下十条的理由予以反驳。如此狂想,真可谓“脑洞太大”。
科学与实用层面不值一驳,但这个奇葩发明的确进入了专利申请程序,只不过尚未进入实质审查申请阶段,目前的状态是“等待实审请求”——实践中大量专利申请走到这一步也就完了。按照目前的关注与反响,这个所谓的发明很有可能不会最终获得专利保护。
值得追问的是,既然有这种拍脑袋的奇葩发明进入专利申请程序,那么会不会有类似的“发明”,成为漏网之鱼,最终顺顺利利地获得专利呢?网上流传的一些奇葩专利,很多真的可以在专利查询系统里找到,比如盲人电灯、快乐吸尘器等等。尽管这样的奇葩发明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但还是被正儿八经地接受专利审查,甚至最终通过审查。
有的专利申请尽管明眼人都能看出问题,但是因为符合专利的条件,审核部门也只能放行。奇葩专利的持有者似乎也不在乎专利是否用于实践,有的在取得专利以后就不再缴纳年费,导致专利很快失效。那么,既然专利不能带来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他们为何还要执着地费时费力费钱申请呢?
在某些奇葩专利的申请人眼中,获得专利是为了得到某种肯定。尽管在外界看来,他们的发明十有八九不着调,但他们却觉得自己的“研究”意义重大,迫切需要认可,申请专利无疑是他们寻求认可的一种方式。这一群体的大量存在,实质上反映了部分人带有偏见的科学认知与正确的科学观念之间的巨大反差。然而,就算走完了专利申请程序,也不意味着专利拥有实际价值、获得市场认可。
还有一种奇葩专利申请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例如,一些中小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鼓励”下,为了升学得到加分等优惠而申请专利。鼓励中小学生尝试科研创新,固然是现代教育的正确方向,但是不能为了出成果而走歪路。多数中小学生还远远没达到独立完成一项实用性发明的能力,将科学创新与功利的升学绑在一起,有时反而阻碍了他们对创新形成正确认识。
专利是有门槛的,获得专利是国家和社会对某种创新设想的认可和保护。但是,就算取得了专利,如果缺乏实用性检验,那也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设想而已。申请和维护专利需要一定的公共资源,让过多奇葩专利申请掺杂其中,也是对专利制度的损害。对此,专利审查机构也要加强把关,不让奇葩专利干扰公众视线,引导有志于发明创新事业的人们设计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专利作品。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