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取证是整个审计项目最核心的部分,近年来,笔者在审计项目实施和审计审理工作中,发现目前审计人员在取证过程中,存在几个误区,致使审计取证工作效率底、取得证据不严谨,增加了审计风险。
一是认为“模糊处理”效果好。
众所周知,取证是审计过程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有时为了不“打草惊蛇”,又想尽快让被审计单位签字,于是就想方设法,有时会采取“模糊处理”,比如不直接写上审计的结论性表述,只流水行云似的描述数字,不直接写上问题的金额,而将过程尽量描述复杂避开被审计单位的直面知情和意见,等等,有时确实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取得证据的过程看似顺利,但为征求意见阶段埋下隐患,未及时将相关问题沟通彻底,到了征求意见时很多问题待解释,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破坏了审计形象、降低了审计效率。
二是被审计单位签字“万事大吉”。
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由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早已离任,对其进行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审计实施阶段找其本人很难找,取证阶段所有证据需要被审计单位盖章、现任单位负责人签字,由于现任单位负责人抱有一丝“事不关已”的态度,取证显得很顺利,但取证并未经离任干部本人阅看。
当征求意见稿经其他工作人员转送致其本人时,离任干部本人完全否定了前期审计取证的内容。
这里面除了被审计单位现任领导的不在意、事不关己的因素外,审计人员“签字即万事大吉”的态度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签字不是取证的目的,取证的目的在于获取支持审计结论的证据,并且让被审计单位和个人都了解、认可,通过签字的形式予以核实、认同,以达到双方无争议的“事实清楚”的共识。
三是认为取证单是取证的“定海神针”。
很多审计人员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取证理念中,认为由审计人员撰写的审计取证单可以代替一切审计取证。
201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作了详细的解释,“尽量取得原始证据”恰恰是对审计证明力的*4要求。
但实际审计时很多审计人员将取证单作为“定海神针”,由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就认为取得了最重要的审计证据,但恰恰忘了“证据可靠性五原则”中的“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两条原则。
此外还有的审计人员认为审计证据越多越好,从不考虑相关性的原则,导致档案里存留大量与问题无关的证据。
审计证据重在体现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要求,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审计取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审计人员按照《准则》要求,对照每一个项目,走出误区、遵从原则、提高效率、规避风险。
以上“浅谈审计取证工作存在的几个误区”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还需要更多相关内容和资讯,可以关注臣信会计官网,备考注册会计师,工作学习两不误,升职加薪一把抓。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