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形象对上市公司而言,看起来似乎不重要,因为大部分品牌影响力极强、品牌管理做得到位的上市公司,其股价表现也只是一般水平。
可一旦某上市公司的品牌因各种情况受到冲击,其股价走低基本上是板上钉钉。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上还存在着某种程度不正常的歧视色彩,一如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使得中概股遭遇信任风暴一般。
但另企服快车面,一个区域内爆出问题的上市公司多了,亦会影响投资者对该区域内股票的投资信心。
例如今年潮汕地区的上市公司接连出事:*ST宜生近期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面临面值退市风险;ST群兴则突然引爆连环雷,股价一度狂泻。
究其根源,这是由上市公司长期不注重自身品牌形象,从而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知道要做好品牌管理,但也有品牌响亮的上市公司在品牌管理上存在不足。
有的企业认为品牌管理就是管理好公司的名称、形象标识,在外观上做足功夫,向公众展现优质的精气神;有的企业认为,做好品牌就是要通过广告将产品印入消费者的意识中,铺天盖地全面打广告;有的企业则积极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认为媒体关系处理好了,市场上没有负面舆论,那麽品牌管理自然没问题。
上述品牌管理思路都有道理,对上市公司的品牌建立、升级都有好的作用,只是都比较片面肤浅。
品牌管理实际上是多维度的管理,对不同类型、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而言,管理方式、角度、思维都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
上市公司想做好品牌管理,不是想什麽就做什麽,他们需要组建专业管理团队。
从实践经验来看,上市公司不仅要组建品牌管理团队,对相关人员组织品牌管理培训、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公司主要高管还要一起参加品牌培训,这样他们才知道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话不该说、哪些情况不能批准,而不是自己造了一个烂摊子如财务造假、产品造假、报告造假,然後甩手给品牌管理团队。
就如獐子岛业绩暴雷后,其在招聘网站中出现「品牌管理」一职,要求写到「擅长危机公关」。
对于诸如此类品牌形象受到不良影响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应该尽量远离。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