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业内有卖家分享了一段亚马逊开荒经历引起了小编的注意,相信在接下来的就业季也能成为很多运营们面临的岗位抉择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亚马逊的开荒岗位到底值不值得去尝试?以及如何避开那些不靠谱的跨境公司?
亚马逊开荒的经验之谈
Jeffrey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她在创业失败后,加入了一家跨境公司,负责“开荒”新产品。公司老板曾向她承诺,如果她能成功推动新品,净利润的20%将归她所有。这个条件听起来非常诱人,但现实远比她想象的要残酷。
进入公司后,Jeffrey发现老板并不懂跨境业务,甚至对亚马逊FBA模式充满偏见,认为FBA是“吞金兽”,坚持走FBM模式。更糟糕的是,整个公司几乎没有资源支持她的工作,甚至广告预算也极为有限。Jeffrey的工作很快从产品开发演变为机械化的上新,而没有任何战略规划和支持。
这家公司不仅运营思路落后,内部还充满了亲戚关系,导致实际工作效率低下,运营人员没有专业素养。财务人员甚至连销售收入和回款的区别都不了解,导致了严重的误判和混乱。
最终,Jeffrey选择了“提桶跑路”,她形容自己在这家公司的每一天都是对职业生涯的“亵渎”。她的经历充分说明了在进入跨境公司时,一定要避开那些无战略、无资源、无团队支持的企业。
如何避开不靠谱的跨境公司?
结合Jeffrey的教训,我们总结出以下五种需要避开的跨境公司类型:
- 底薪低,但承诺未来高利润:开荒是高风险的工作,如果公司给出的底薪偏低,而又对未来利润作出空口承诺,要特别警惕。毕竟成功率是未知的,承诺的利润更是无从谈起。
- 老板不懂业务,但期望值高:一些公司老板没有跨境电商的经验,却认为短期内可以快速盈利。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会让员工陷入困境。
- 缺乏资源支持,工作孤军奋战:如果公司没有任何广告、设计、客服等方面的支持,运营人员往往需要独自承担所有任务,这不仅压力大,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极低。
- 无产品积累,缺乏供应链资源:一家没有核心供应链资源的公司,其选品很大程度上靠运气。这样的公司很难在亚马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 内部关系复杂,公司运作不透明:一些家族式企业,内部关系复杂,职场氛围不利于专业发展的公司,往往会限制个人的职业成长,甚至拖累项目进度。
亚马逊开荒值得尝试吗?
虽然Jeffrey的故事充满了波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开荒工作都不可行。开荒在跨境电商中的确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但也可能成为运营人员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机遇。
如果你目前在运营岗位上遇到了瓶颈期,而公司为你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开荒可以成为你拓展技能、提升个人价值的好机会。不过,在接受开荒岗位之前,一定要确保公司具备以下条件:
- 资源支持: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广告预算、美工、客服等支持团队?这些资源将直接影响开荒的成功率。
- 合理的激励机制:如果公司能为开荒工作提供清晰的回报机制,例如提成、奖金或股权激励,这将大大增强你对成功的动力。
- 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氛围:公司内部是否专业化管理?是否能够为运营人员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限制创新?
- 前景清晰的产品方向:公司是否有成熟的供应链资源和产品积累?这些是产品成功推广的基础。
小V认为,开荒并非全是陷阱,但也不是每个公司都适合去挑战亚马逊开荒。选择是否接受这一挑战,关键在于双方的信任和对自身实力的评估。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