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排演了一部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滑稽戏《舌尖上的诱惑》,并制作图文海报在网络上宣传推广。
不料,此举竟引发一场商标权诉讼。
辽宁舌尖汇公司向法院起诉,称其为“舌尖上的诱惑”商标持有人,该剧已构成商标侵权。
11月29日,黄浦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对舌尖汇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均不予支持。
《舌尖上的诱惑》是一部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光明食品集团与上海人民滑稽剧团联合出品,讲述主人公明察暗访、智取酒厂违法证据并将不法分子绳之于法的滑稽戏作品。
该戏于今年夏季,在上海总共上演18场,取得较好反响。
而就在该作品成功上演后不久,辽宁舌尖汇公司以商标侵权为由,一纸诉状将光明集团和剧团诉至法院。
舌尖汇公司在诉状中称,2015年12月14日,该公司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舌尖上的诱惑”商标注册证,核准使用商品/服务项目包含第16类、38类、41类、42类,其中第41类包括组织表演(演出)、演出。
舌尖汇公司诉称,今年8月初,公司在网上发现滑稽戏《舌尖上的诱惑》相关宣传内容,其中突出使用了“舌尖上的诱惑”,侵害了该公司享有的商标专用权,遂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在《新民晚报》及百度网上赔礼道歉,并承担维权的合理支出1.2万元。
庭审中,舌尖汇公司出示了对相关网页的公证保全文书。
其中显示,在一个图文海报页面中,标识有文字内容“大型滑稽戏 舌尖上的诱惑”,并标注有该剧指导单位和出品单位,其中“大型滑稽戏”字体较“舌尖上的诱惑”小。
舌尖汇公司指出,广告宣传是服务商标使用的表现,两被告在网络上宣传,使用该公司的注册商标,事实上起到了涉案第41类中的组织表演(演出)项目服务商标的使用,构成侵权。
同时,在商业表演活动中将“舌尖上的诱惑”作为表演标题,也构成侵权。
对此,光明集团辩称,《舌尖上的诱惑》是公益剧,该名称是滑稽戏的浓缩提炼,虽与系争商标名称文字上相同,但属于叙述性使用,不会造成相关公众的混同。
剧团则辩称,商标权与该剧版权著作权并不是同一概念,其组织演出是以人民滑稽剧团名义进行的,且其演出时并不知道存在舌尖汇公司的商标。
法院审理后指出,舌尖汇公司就“舌尖上的诱惑”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依法受到法律保护。
但商标法所要维护的,并非是以注册行为所固化的商标标识本身,而是商标所具有的识别和区分商品、服务来源的功能。
本案中,两被告在宣传中对滑稽戏剧名的使用,主观上不具有攀附原告商标的意图,客观上并不产生区分商品、服务来源的作用,不属于商标性使用,不会侵犯舌尖汇公司对“舌尖上的诱惑”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舌尖汇公司的诉请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
法院认为,“舌尖上的诱惑”是具有一定含义的非臆造词,舌尖汇公司虽然因注册享有“舌尖上的诱惑”商标专用权,但其权利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基于该注册商标形成对该词的绝对垄断,不能排除他人在不误导公众的前提下合理地叙述性地使用该词。
来源华龙网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