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大米、山西的小米、河北的杂粮……如今人们不光在选购肉、蛋、奶、果时讲究牌子,连天天吃的粮食也开始追求品牌。“粮食也要打出品牌,才能价格高、效益好。按老套路种粮食、卖原粮,只会越来越难。”不少种粮大户这样对记者说。
品质好但名气小,这是2013年以前吉林大米品牌的真实写照。吉林大米堪称“天赋异禀”,但企业实力弱、规模小,品牌分散,在900多个品牌的残酷混战中,影响力小。吉林大米的尴尬正是多年来品牌建设缺失的反映。吉林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要靠市场而不是行政手段,通过地域品牌来整合企业品牌,让企业通过实力打拼来锻造区域好品牌。
2014年成为吉林大米的品牌建设元年。吉林推进大米品牌建设,全面实施“健康米”工程。当年年初,吉林从培育地理标志大米品牌入手,围绕东部火山岩、西部弱碱土、中部松花江流域地域特点,通过建立大米地方质量标准和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指导各地通过地理标志品牌整合企业自有品牌。目前,吉林已有地理标志大米品牌15个,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松粮集团、东福米业等一批大米加工企业,成为品牌建设“领头羊”。
走品牌化道路,已成为粮食主产区的共识。今年夏天,安徽小麦滞销,不少农民种粮效益下滑,但也有优质品牌粮食产品供不应求。“优质粮食并不难卖,种粮也能有好效益。”安徽省粮食局副局长杨增权表示,必须打造粮食品牌,以品牌带动结构和品质优化,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目前,国内“麦强面弱”的现象日渐突出。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虽然小麦原料供给充足,他们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加工1吨小麦的利润平均不到20元,不少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举步维艰。但山东滨州中裕公司却凭借小麦加工全产业链模式突破了“麦强面弱”格局。该公司产品涉及育种、面粉、挂面、烘焙、快餐,覆盖从麦田到餐桌,并进入天猫、1号店、苏宁等国内电商平台销售,成为主粮产品全产业链品牌化的成功案例。
与普通小麦加工企业不同,中裕的小麦原粮主要来源于自有和签约种植基地。公司与农民建立了订单式合作模式,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建立了100余万亩优质的小麦种植基地和6.5万亩育种基地。在优质专用小麦推广中,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在市场价基础上加价10%敞开收购,帮助农户每亩新增纯收入近300元。
类似中裕这样以龙头企业运营种植基地,成为不少粮食品牌壮大的秘诀。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信凯表示,发展粮食品牌化必须重视合作生产,要密切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户加入到供、产、加、销一体化的价值链中来,实现农企双赢。
当前,粮食产业正在进入大流通、大融合时代。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粮食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很小,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较大。中粮集团、京粮集团、上海粮油等大型粮食企业竞争力虽然越来越强,但总体上我国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少。
专家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粮食品牌建设总体上还很落后。比如,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知名粮食品牌,粮食品牌营销体系不健全等。专家建议,应从战略高度支持现代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内部加强整合,外部加强联合,推动产业重构;支持有条件的粮食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才能真正推动粮食品牌化,让有品牌的粮食“不愁卖”。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