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对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依然达到了1626.5亿元,同比增长51.5%。
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项目达7345项,同比增长112%,有效缓解了一批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
同时,引导设立的20只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完成了150余个项目投资,多个被投公司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
沪深两地交易所成功发行65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158亿元,知识产权融资渠道进一步丰富。
2021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42万次,同比增长15%。
其中,绿色新能源等“双碳”相关产业专利转让许可尤为活跃,转让许可次数增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有力促进了低碳转型发展。
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2.7万次,同比增长33.4%,其中30%的专利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价值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
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达27.1%,超过进口额增速10.5个百分点,呈现出“出口进口同步增长,出口增速更胜一筹”的局面。
知识产权的高效流转,不仅有力促进了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了创新活力,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营基金、证券化等举措,还为市场主体带来了“真金白银”,促进“六稳”“六保”。
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翰阳表示,在银保监会推动下,部分商业银行针对知识产权的特点,创新设计知识产权质押的专门产品,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部分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还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构建风险分担、风险补偿机制,营造商业银行“敢贷愿贷”的良好局面。
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246.37亿元。
2017年初至2022年6月末,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3723.64亿元。
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当年累放贷款金额587.24亿元,同比增长64.43%;当年累放贷款户数5981户,同比增长60.91%。
知识产权不仅推动了企业创新,还成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助力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2020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3.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世界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占到408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中国品牌价值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助力特色经济发展方面,我国连续3年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加强对160件地理标志运用的联系指导,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
统计显示,2021年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5625亿元,较上年增加510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473万人,新增就业117万人,地理标志助力特色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