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市值千亿的海天味业已是调味品行业的绝对龙头,但在市场向头部集中趋势尚未结束的调味品领域,海天为其品牌塑造所付出的成本可谓不菲——无论是从头部网综《奇葩说》、《吐槽大会》,还是本周开播的卫视老牌音乐竞技《歌手-当打之年》,都有海天作为赞助商的身影。
但在销售费用5年内翻倍至20亿元的大手笔之下,不仅海天营收增速落后于销售费用增速,其海天商标在食用油类别的“失守”、与加加、厨邦的商标竞争摩擦,无疑是对其品牌打造工程的釜底抽薪。
为他人作嫁衣的“海天”食用油
近日,财经网由天眼查查阅发现,在去年年底公布的一份海天味业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就“海天”商标在第29类2908群组的延续性注册申请被驳回纠纷的判决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为,在第29类2908群组商标范围,即食用油脂;食用芝麻油;食用玉米油;食用菜油;食用菜籽油;食用葵花籽油;食用油;食用棕榈果仁油;烹饪用亚麻籽油;食用可可脂领域里。
江西青龙高科油脂有限公司分别于1994/1996/1997年申请的“海天SEASKY及图”商标、“海天HAITIAN及图”商标、“海天Haitian”商标仍为有效商标,且构成海天味业在2018年申请注册商标的在先权利障碍。
遂判定海天味业败诉。
这意味着,海天味业目前仍无法在食用油领域进行其“海天”商标的使用,而这无疑会让部分消费者对市面上已经流通的“海天”食用油厂家产生误解。
财经网浏览天猫海天食用油旗舰店发现,这家实际销售由江西青龙高科油脂有限公司生产产品的店铺,所陈列的标注海天商标的菜籽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芝麻香油、花生调和油、山茶油,均处在售状态。
且有多个评论表明,消费者在购买之时误以为该“海天”为海天味业旗下的“海天”。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商标冲突未解,海天味业与江西青龙高科已在芝麻香油领域“撞车”。
在海天味业的天猫旗舰店中,其有一款名为天赐良谷的芝麻香油,250ML售价19.9元,江西青龙高科则也在网上出售一款名为海天纯芝麻油的产品,200ML现在活动价17.8元。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财经网表示,“很多企业缺乏现代化运作的专业知识支撑,像海天过去可能只想到在酱油分类做商标保护,而未预计到未来为跨界多品类布局提前做准备。”其同时谈到,“既然已经败诉,海天与青龙高科或许可以考虑通过协商谈判,进行商标权转让,或者成立联营企业,一起把食用油业务做大。”
岌岌可危的“海天原酿造”
如果说,食用油领域的“海天”商标的“失守”,给海天味业带来的只是边缘业务维护的影响。
那在主阵地酱油领域,与市场核心竞争对手在商标、外包装上的冲撞、雷同,则会给其埋下更大隐患。
财经网由天眼查查阅发现,海天味业与加加食品在“海天老字号原酿造TIMEHADAYTOP及图”商标效力纠纷一案的二审,已于去年10月宣判。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维持一审判决,即撤销商标评审委员会此前作出的维持“海天老字号原酿造TIMEHADAYTOP及图”效力裁定,要求商评委对加加提出的海天相关商标无效宣告请求重新作出裁定。
考虑到《行政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
此次二审结果意味着,海天味业有极大可能性失去“海天老字号原酿造TIMEHADAYTOP及图”。
财经网据此向海天味业发送采访提纲,询问此案对海天酱油业务的影响,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不过,海天似乎已经开始着手备选方案。
据财经网查阅中国企服快车发现,在此案判决后10日内,海天再度申请包含“原酿造”用语的商标。
目前,相关商标均显示等待实质审查中。
“只要原酿造仍由加加合法持有,海天于申请商标中包含这一词汇,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来自厦门的法律从业者林洁颖向财经网分析道。
按照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二审判决中的逻辑,首先,海天相关商标与加加方面持有的由“原酿造”构成的多个商标相比,前者的显著识别部分完整包含了后者的构成要素,或部分相同、高度相近。
确实符合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构成近似商标。
其次,对于海天方面提出“原酿造”一词使用在酱油等商品上显著性较弱或缺乏显著性,属于直接描述酱油等商品工艺特点的通用名称,不应当限制海天正当使用的主张,法院更偏向于从程序中对此观点回避。
法院认为,如果过分强调该商标的显著性问题,而允许在后的申请人于在先注册商标标志上添附其他构成要素,实际上是在对商标近似判断过程中,对在先商标效力予以间接否定。
这会模糊不同法律条款的功能定位。
林洁颖也向财经网表示,法院的选择是在维护加加的审限利益。
“按照一般商标无效的流程,需要第三人先请求商评委认定无效,不服再提起行政诉讼。
再不服再上诉。
所以,在先商标权人便有了三次救济的权利,如果二审直接认定无效,对加加来说是不公平的。” 林洁颖解释道。
但按照海天在诉讼中的立场,海天是否有机会以加加持有的“原酿造”商标为行业通用名词为由申请无效宣告?林洁颖表示,如果海天在案件宣判前能够取得加加“原酿造”商标的无效宣告,二审也就不会输。
但现实没有如果,海天还是“输”掉了诉讼。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审判决中,法院曾指出,在“海天老字号原酿造TIMEHADAYTOP及图”申请日之前,加加已将“原酿造”标识持续大量使用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并具有一定知名度。
“海天公司作为同行业经营者,在加加公司各引证商标在先合法注册的情况下,将自身基础商标添附他人商标重新申请注册,主观上难谓善意。”直指海天方面存在“恶性竞争”的嫌疑。
浑水摸鱼的“海天味极鲜”
不止“原酿造”的重合,海天与与酱油界另一重要竞争对手,中炬高新旗下的厨邦在“味极鲜”三个字的使用上再次“撞题”。
如下图所示,财经网在线下超市发现,售价15.8元的海天750ML特级味极鲜酱油,与售价15.9元的厨邦750ML特级味极鲜酱油,从瓶身形状,到包装色彩和用词都极其相似。
而财经网在中国企服快车上查询发现,“厨邦味极鲜”商标由厨邦方面于2012年9月申请注册成功,而海天味业在2012年2月申请的“海天味极鲜”商标则显示申请被驳回,商标已失效。
但如线下超市所见,海天在销售中,依然使用以“海天味极鲜”为主要构成的外包装。
财经网据此询问海天方面,对于市面上“厨邦味极鲜”商标及产品外包装是否知情,“海天味极鲜”的名词使用是否存在法律风险一事,截至发稿,亦未获得回复。
对此,林洁颖认为,海天目前的作法,似乎只在“海天”二字上使用注册商标,并未将“味极鲜”囊括进去。
即一种将“海天味极鲜”组合起来的偏向商标性使用的方式。
至于是否侵权,则要看具体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其向财经网分析道,如果法官认为“海天味极鲜”与 “厨邦味极鲜”二者比较起来,“远远看过去,海天和厨邦二字也很相似,容易让消费者混淆,那有可能被判定侵权。”
结语
海天、厨邦、加加之间的商标纠缠,只是目前国内酱油行业市场集中度远不及国外,竞争愈发激烈的缩影。
根据华金证券研究所的统计,近些年的酱油调味品领域,海天市场占有率16%,高居第一。
厨邦份额4.2%左右,处在第三位。
加加酱油份额则在1.8%左右。
同时,CR5集中度远低于韩国、美国。
因此,在行业收入和总量增速趋于放缓的背景下,行业整合空间很大,且向品牌企业靠拢。
换言之,领先企业之间的较量,会更为焦灼。
“酱油调味品没有明显的周期,健康型酱油更是消费刚需。
企业既要寻找差异化竞争力,也要匹配消费端的核心需求。”朱丹蓬向财经网如此表示。
但从当前商超流通渠道的酱油产品看,高度重合的外包装术语,只会让普通消费者更加混淆所谓“原酿造”、“味极鲜”的真正含义,商标本身的含金量也相应降低。
这种认知混乱的局面,并不利于酱油业的提档升级。
的确,无论是海天与青龙高科、加加关于“海天”及“原酿造”商标权益的争夺,还是海天与厨邦关于“味极鲜”名词商标性使用的合法争议,如何在产品同质化大背景下寻找差异化竞争出口,才是酱油行业增速放缓预期下,企业开拓新成长空间的关键。
也正是如此,作为行业领头羊的海天味业,不该再对食用油领域的“海天”商标误解现状而束手无策,应当尽快寻找效率更高的措施,来减少“海天”商标被消耗的风险。
在竞争白热化的酱油领域,其也更应承担起厘清行业用语、商标使用规范的责任,而非或主动或被动的搅入“浑水”之中。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