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厅集中受理到全国309个窗口,从家门口办理到足不出户办理国内国际业务,从网上办一项业务到“一网通办”37项业务……十年来,在一套改革“组合拳”的推动下,商标注册改革成果不断涌现,持续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近年来,商标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了历史性重构,重新组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了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等集中统一管理。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下称商标局)坚持守正创新,认真贯彻落实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商标注册领域改革,改革举措密集发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简政放权
商标注册更加便利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市场主体蓬勃增长。
商标申请渠道单一,服务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日益突出,商标局立足亟待提升的商标公共服务水平实际,认真梳理出一系列推进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工作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点。
夯实改革制度基础。
2016年至2018年,《关于大力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切实提高商标注册效率的意见》《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相继出台,为商标局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关于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夯实了制度基础。
商标业务受理窗口遍布全国。
为改变长期以来“集中受理”商标注册申请的做法,以方便申请人就近、便捷办理为宗旨,商标局积极谋划、多方调研、充分论证,委托地方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受理商标注册申请、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等业务,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改革红利。
目前,已在全国设立309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
2012年至2021年,地方商标业务受理窗口累计办理商标质权登记1.3万件,融资金额达4745.67亿元,其中2021年融资额达930.38亿元,是10年前的3倍多。
持续简化材料、优化流程。
简化商标申请手续,优化证明材料提交方式,商标注册证明实现“立等可取”,商标业务文书由416种精简到57种,10年来累计减少商标证明材料约949万份;持续公布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以外可接受商品项目名称。
商标注册材料多、程序繁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商标业务“一网通办”惠民利民。
自主研发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企服快车上服务系统,具备网上查询、网上申请、网上发文、网上公告、网上缴费、商标注册证明公示六大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商标业务办理载体和服务手段质的突破;开通37项商标业务的网上申请功能,商标注册网上申请比例由2013年的62.5%提升至2021年底的98.4%;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业务网上办理“全线贯通”,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保护效率,截至2021年底,网上申请比例超97%。
商标便民服务更贴心。
建设商标咨询电话平台,有效解决商标咨询电话难打通问题,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商标业务咨询电话人工接听量累计165.9万通,是2016年37倍。
商标评审案件实现远程审理、远程应诉;设立6个地方商标巡回评审庭,口头审理商标评审案件,开启便民服务新通道。
降低商标业务收费标准,2017年4月至2021年12月,收费累计减免金额约为182.77亿元。
商标数据信息更公开。
实现了商标公告电子化与网上申请电子发文,推行电子商标注册证,公开商标注册、异议、评审审查审理决定、裁定文书,公开存量商标数据,极大提高申请人和社会公众获取商标数据的便利性。
截至2021年底,电子发文量累计达1.1亿件,累计公开商标文书153万件、商标数据6124.57万条。
放管结合
商标注册日趋法治化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的领导下,商标局聚焦主责主业、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认真贯彻施行我国商标法有关规定,有力规范商标注册秩序,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制定实施《商标审查审理指南》。
为适应商标法修改,促进各环节法律适用统一和标准执行一致,商标局总结提炼近年来商标审查审理理论实践的最新成果,整合各业务指南、说明、内部规程等,编撰《商标审查审理指南》,形成一部覆盖商标业务全流程、体例统一、内容完备的商标审查审理规范,为依法行政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源头治理商标注册秩序格局。
2013年、2019年我国两次修改商标法,分别强化了对“搭便车”“傍名牌”等抢注行为和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行为的规制。
商标局认真组织施行商标法有关规定,建立起审查、异议、评审、转让、无效全流程协同发力打击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工作格局。
源头规范商标注册秩序成效显现。
制定《疫情防控相关商标审查指导意见》,依法依规快速处置“火神山”“雷神山”等1587件商标注册申请,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重大不良影响商标发现处置机制,开展打击商标恶意抢注专项行动,常态化打击恶意囤积商标行为。
2021年,商标局在审查审理程序中打击商标恶意注册50万余件,是2013年的25倍;依职权宣告无效恶意注册商标1729件,是过去10年总和的5倍,商标注册秩序源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优化服务
精准助力品牌经济发展
商标局通过地理标志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精准助力地方打造特色品牌;推广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服务中国品牌“走出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积极支持复工复产。
支持复工复产按下“加速键”。
为切实维护受疫情影响的当事人合法权益,商标局积极参与起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350号公告等有关文件通知,有序开展异议审查、案件审理及应诉工作;积极落实《支持复工复产十条》,截至2021年底,累计对343件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商标注册申请予以快速审查,首件通过绿色通道核准注册的商标“长生鸟”审查周期仅13天;加强商标注册大厅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申请人提供“一窗通办”和“一站式”快捷服务,有力服务复工复产。
探索制定商标注册申请快速审查办法。
响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研究差别化的商标审查政策。
商标局总结疫情防控期间商标注册申请快速审查工作经验,参与制定《商标注册申请快速审查办法(试行)》,强化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商标保护,更好满足市场主体差异化需求。
充分发挥商标助力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作用。
近年来,商标局积极推广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宁德经验”“淮安经验”,持续推进商标富农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各地方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
截至2021年底,我国地理标志集体、证明商标达到6562件,是2013年总量的3倍,区域品牌集体、证明商标累计注册240件。
推广马德里体系,服务中国品牌“出海”。
商标局积极推广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东营经验”“青岛经验”,引导企业在布局国际市场时商标先行。
我国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有效量从2012年的1.5万件增长至2021年的4.87万件,年申请量在马德里联盟中的排名从第七位跃居第三位,为服务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商标局多措并举服务地方、行业和企业商标品牌工作开展,通过举办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集中宣讲,发布年度商标异议、评审典型案例等多种宣传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展示商标工作发展成就和改革经验,公众商标品牌意识持续增强。
踵事增华,奋楫笃行。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的领导下,商标局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推进商标事业改革发展,有力服务了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优化。
下一步,商标局将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改革,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