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每个经济工作者都知道的会计恒等式,它有三种解读,在不同人心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导向,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一、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
如果公司有100万资产,老板把属于自己的80万拿走后,剩下的20万元就是债权人的,也就是说,最后公司是债权人的,如果20万不够还债,债权人就要吃亏,放在社会面上,会形成债务危机。
这种企业,银行人见惯不怪,有的借款企业很困难,长期亏损,最后资不抵债,欠下一大堆烂账,但老板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一点不受影响。
这些老板潜意识里装着“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方程式,企业赚钱的时候,通过分红,列支隐性费用、虚构项目等等,把钱划进了自家腰包,企业亏钱的时候,再把烂摊子,空架子甩给债权人。
用大白话解释就是:赚了算我的,亏了是你的。
类似心态在银行的贷款企业中有一定普遍性。
现代公司法强调揭开企业面纱,讲究穿透效应,就是为了遏制这种情况。
二、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如果公司有100万资产,老板先把该还的债还了,剩下的才是老板的。
会计课老师常这样说: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是记账记出来的,负债是记账记出来的,所有者权益是轧差轧出来的。
背后的思路就是“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用大白话讲:老板别跑!企业是你的。
这意味着老板要负责到底,这是企业特别是公众型企业应当坚守的底线。
三、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公式在三十年前东北某财校的教材上出现过,作者姓张,我在川大学习期间用的就是这个教材。
那时候,中国的会计制度没有和国际接轨,会计准则听都没听说过,西南财大当时讲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我们属于非财经院校的非财经专业,讲的是老掉牙的“资产十费用=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十收入”。
说它老掉牙一点不过分,因为它体现了计划指令经济的思维。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有效,但在非资产负债表日,厂里给上头打个报告什么的,不得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测算一下?稍微调整,就成了“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虽然老掉牙,但它的好处也显而易见:
1、非常直观的解释了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项目的互动关系,比如:为什么政府补贴分摊到当年,计入损益,没分摊完的计入负债,为什么卖出去的成品计损益,没卖出去的计资产,进而才能更深入理解支出费用化资本化、资产是待确认的费用等等一些原理性的东西;
2、非常适合初学者理解为什么资产和费用的记账规则是同向的,为什么负债和收入的记账规则是同向的,因为两个都在=号同一边嘛!
这个公式可说是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项注释,让死板的资产负债表活了起来。
深刻理解它,有点一通企服快车的味道,之后的大多数准则都能看出个子丑寅卯来,灵活运用它,则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约十年前,有这样一个名誉权诉讼:某上市公司曾以历史成本3000万的房产评估增值后抵押贷款13000万,某年利润亏损9000万元,面临退市,于是以3000万元房产抵债13000万元贷款,固定资产减少3000万元,银行贷款减少13000万元,利得10000万元,利润增加10000万元,成功扭亏,次年从银行回购房产,资本化支出,也不影响次年利润。
某财经杂志后刊文揭露其财务造假,上市公司以侵犯名誉权为由状告财经杂志,法院判上市公司胜诉。
按“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公式,资产少了3000万,负债少了13000万,差额10000万用收入顶上,两边平衡,的确没毛病。
话说上市公司的会计理解不了这个公式的话,能想出这么妙的茅招吗?这是资本运作式的解读。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