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6日消息9月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激发市场活力 规范市场秩序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向记者介绍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助力全面小康方面的具体工作。
甘绍宁表示,多年来,知识产权系统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独特优势,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助力全面小康,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发挥信息优势,助推专利技术强农。
首先,注重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上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为贫困地区获取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
其次,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建设了101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也就是TISC,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同时,还专门面向中西部地区开展专利信息帮扶工作,围绕农产品种植加工等领域,提供信息服务,推动经济发展。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
综合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各地切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企服快车百姓”。
在审查保护方面。
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82个,累计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381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市场主体14315家,建设7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在推广运用方面。
2019年以来,共实施21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
当地政府已配套投入逾1.2亿元,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超过210亿元,相关产品加工、商业物流、旅游业等产值40亿元,有效激发当地农户内生发展动力。
三是发挥产业优势,构建“造血式”发展长效机制。
湖南的桑植、河北的崇礼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两个定点扶贫县,也是构建“造血式”发展长效机制的两个很好的案例。
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来进行智力帮扶,助推产业发展。
两地通过保护和运用“桑植白茶”“崇礼蚕豆”等地理标志,扶持壮大产业,形成“专业合作社+品牌+产业+农户”等产销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创收,构建“造血式”发展长效机制。
这项工作不仅在国内获得各方面广泛认可,还受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关注,希望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促进联合国减贫目标实现。
甘绍宁介绍,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通过启动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大力扶持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经济,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和以原产地地理标志为支撑的特色经济,探索出一条将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