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有效措施,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全心全力,通过不断加强以下八个方面来做深做实这项重要工作。
一、认真做好审前准备
(一)在实施现场审计前,审计组应当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开展审前调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
审计组首先应查阅本机关的档案资料,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历史情况,然后再到企业与高层领导和财务负责人进行沟通,通过交谈了解企业高层对重大经济决策的认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政策和程序,包括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和分工授权方式、内部监督和权责划分等,同时审计组应当收集任期内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统计资料及有关审计报告、董事会纪要(或重大办公会议纪要)、工作总结、重要文件(如重大的投资、重组、担保、采购合同等),了解企业近年有哪些重大的投资、资产运作、担保等经济事项,为制订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做好准备。
(二)根据审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制订审计实施方案。
制订的审计实施方案要注意突出重点、上下结合、目标具体。
所谓突出重点,就是需要审计的事项要与领导人的重大经济决策密切相关,以及对企业有重大影响;上下结合,就是有些审计事项需要延伸到企业下级单位的,要在方案中明确延伸审计的必审内容;目标具体,就是要明确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包括对项目的情况分析、责任划分等。
二、严格规范审计程序
(一)审计机关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一套规范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对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审计评价等作出相应的规定。
在审计程序上,一要防止随意性,二要做好审前调查,三要重视意见交换。
在审计方法上,要做到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查账与座谈相结合、查账与查物相结合、详查与抽查相结合。
在审计评价上,要做到资料翔实,事实清楚,依据准确,客观公正。
审计报告的语言要规范,要注意阅读的对象和使用的部门,做到通俗易懂。
(二)审计项目实施中,审计组应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组长和主审应对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和监督,并根据审计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审计人员应完成的程序、目标及容易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事项。
审计组应重视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质量控制和时效控制,及时做好有关记录,审计组长和主审应注重现场检查与复核工作,对于现场审计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要及时与被审计企业沟通,重要问题应及时向审计机关领导报告。
三、全面把握审计内容
(一)开展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检查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账实、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判断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合规性,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二)开展资产质量审计。
国有企业“新官不理旧账”情况较多,因此必须理清前后任的资产状况,查实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实际状况。
重点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的情况,特别是任职期间新产生的不良资产情况,确认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情况,分析企业任期内资产质量变动的原因和任期内不良资产责任划分。
(三)开展经营成果审计。
经营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经营成果不实在国有企业中时有发生。
因此,要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审计企业任期内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审核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初至任期末各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等财务指标。
如果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应当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确认任期企业实际业绩利润。
(四)开展重大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审计。
应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所产生的决策效果。
一是要检查投资决策是否经过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决策过程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及企业内控制度要求,保证科学、民主、正确决策;二是通过对被投资单位延伸调查,检查投资是否安全、投资收益是否真实存在、有无违规经营等问题;三是分析投资效果,重点关注不能达到预期收益和形成投资损失的原因,对由于投资决策及过程未按规定操作导致的投资损失,应分清主、客观原因正确界定领导人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五)开展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
主要关注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有关经营、管理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等行为;是否存在违规炒作股票期货,违规对外出借账户、出借资金等现象。
四、不断改进审计方法
(一)账册入手。
任何审计项目都离不开被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包括就帐查帐,序时查帐,符合性测试、综合性测试,以检查企业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规,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执行财经法规是否到位。
经济责任审计要从财务收支入手,但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是领导干部个人,因此必须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的重点提升转移到对领导干部整个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经营成果、经济行为、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实施状况、廉洁自律等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