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是成名已久的科技巨头,卖方却是以提供电子产品代工业务而著称的企业,这看上去有些让人意外的事却真实发生了。
据外媒报道,前不久,富士康向谷歌出售大量通信技术专利,引起了业界关注。
富士康专利为何赢得谷歌的青睐?在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看来,富士康虽然以代工著称,但其历来重视自主研发和注重知识产权。
在知识产权已经全面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乃至投资、并购等业务环节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要想改变有“制造”无“创造”,只“制造”不“智造”的格局,必须逐步向研发和营销这两个高附加值的领域延伸和拓展,才能实现产业升级的自我突破。
摒弃有“制造”无“创造”
事实上,这并不是富士康第一次对谷歌出售专利。
2013年,可穿戴设备在全球掀起热潮。
出于巩固可穿戴设备市场领先地位的需求,2013年9月,谷歌从富士康购买了1件与头戴式显示设备有关的专利。
通过该设备谷歌眼镜可将虚拟图像叠加到现实景象中,谷歌借此加强了产品的知识产权布局。
当年的《金融时报》曾对此发表评论,“一家美国科技公司从亚洲公司购买知识产权,这实属一桩罕见的交易。”富士康的知识产权实力也初见端倪。
尽管富士康以提供电子产品代工业务而著称,但其同样也拥有雄厚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庞大的专利组合。
据了解,2010年,富士康全年在美提交1438件核心专利申请,名列全球第13位;
2013年,富士康的排名再度提升,名列第8位。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富士康在全球累积提交12.84万件专利申请,获权的数量超过6.43万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富士康将其部分专利出售给谷歌,业内不感到意外。”袁真富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即便是代工企业,知识产权也至关重要。
代工企业必须具有尊重委托厂商知识产权的意识和文化,才能增强委托厂商将其核心产品委托代工的信心;要想为委托厂商提供更好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准,就必须持续创新,并以专利和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强化自己的代工优势。
“许多有名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都曾经在富士康工作过,可以说,富士康是国内第一代知识产权职业经理人的摇篮。”袁真富表示。
改变只“制造”不“智造”
富士康对科技巨头出售专利,也引发业内对富士康正在谋求转型,希望摘掉简单代工帽子的猜测。
这也应证了郭台铭多年前就提出的要构建“科技的鸿海、智慧的鸿海”的构想。
在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大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如何依靠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升级的自我突破,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袁真富认为:“就短期而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来看,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强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依赖于研发或创新。”他表示,从“微笑曲线”来看,研发与营销两端的利润最高,制造端的利润最低,因此,传统制造业必须改变有“制造”无“创造”,只“制造”不“智造”的格局,逐步向研发和营销这两个高附加值的领域延伸和拓展。
无论是研发还是营销,都需要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驾企服快车。
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一种纸面上的法律权利,更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市场拓展的商业工具和竞争利器。
传统制造业必须通过创新和知识产权,来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据了解,历经多年发展,富士康已建立遍布亚、美、欧3大洲的专业研发网络,依托高素质精英研发团队,打造自主创新平台,累积了大量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纳米科技、热传技术、纳米级量测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绿色环保科技、CAD/CAE技术、光学镀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建立,更使富士康在相关领域取得巨大技术突破,确立了其在精密机械与模具、半导体、云运算、液晶显示等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袁真富坦言,富士康作为代工巨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向互联网的巨擘谷歌公司出售专利,本身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相信此次事件会触动传统制造业,尤其是代工行业的神经,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知识产权报)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