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公司税负偏低,利用估价入账少申报纳税,手段虽不高明,但若只注重账面上的审核,往往很难发现充分的证据。本案评估人员,从增值税进项发票入手,寻找证据支持,追踪核实购进货物的品名和数量,最终突破评估困境,揭开企业低税负背后的秘密。
案例
2013年10月,某市国税局通过计算机选案,发现一经营家电的商贸公司2012年增值税税负偏低,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彩电、洗衣机、冰箱、电脑等11个品种,但是2012年增值税税负只有0.20%,与同地区、同行业增值税税负0.79%相比,低了0.59个百分点。
同时,计算机选案分析系统发现,该公司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也明显异常,仅为13.29%,与同地区、同行业相比,低了15.14个百分点。
于是,该公司被确定为评估对象。
2013年11月,评估人员来到该经贸有限公司,进行2012年度申报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检查。评估人员说明来意后,公司老板老杨不停地说:
“现在家电生意不好做,竞争很激烈,我们是薄利多销,毛利率很低,利润低当然税负就不会高啦,我们也没有办法呀!”评估人员核对了企业2012年的利润表后发现,该公司2012年销售毛利率还不到2%,再扣除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当年实现的利润确实不多,只有2万多元。
对一个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的企业来说,每年只赚2万元的利润,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其中,是不是另有隐情?
于是,评估人员翻阅了该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财务报表。2010年和2011年的毛利率,与2012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一直以来,公司的毛利率都很低。毛利率不高,公司的规模却越做越大,这显然有悖常理。
接下来,评估人员又翻阅了公司2012年的财务报表,发现2012年5月、6月连续2个月,该公司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竟然都是258976.02元。对此,评估人员询问了办税人员李某。
李某解释说:“2012年6月,我家里有特殊的事情,当月来不及作账,就按5月份的发出商品进行了结账。不过,我后来都核对了,目前账簿和申报的完全相符!”
听完他的解释,评估人员感到李某是故意在掩饰账目的一些细节,5月和6月明明是同一数据,李某却一口咬定账簿和申报的完全相符,这其中,肯定有蹊跷。
第二天上午,评估人员调整工作思路,对该公司2012年申报的增值税抵扣联和货物销售发票进行核实、比对,并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冰箱的购、销价格进行了对比。
经过对比,评估人员发现冰箱的毛利率高达15%以上,与账簿上不到2%的毛利率相差悬殊。可是,李某对此却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2012年冰箱赚钱,其他商品赔钱,平均计算,综合毛利率当然就低了!”李某的这句话,无意中提醒了评估人员。既然,除冰箱以外,其他商品都赔钱,那就从其他商品“开刀”吧。出乎评估人员意料的是,其他商品,不但毛利率高达10%以上,而且购入的商品数量远远大于销售的数量。可是,公司每月的商品库存,基本都徘徊在10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公司很有可能存在销售商品不入账的现象。
对此,李某又解释说:“我们购进商品时,有时来不及付款,就采取估价入账的方法。所以,发票上的商品数量、价格与账面的实有数量、价格不完全相符。”
这下,评估又陷入困境。要认定该公司税负低的事实,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接下来,怎么寻找证据呢?
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后,评估人员又重新调整了评估思路,决定从该公司2010年3月5日开业的日期核对。
由于该公司没有对库存商品进行分类核算,评估人员只能采取“两条线”的方法实施评估。
企服快车面,对实际成本存货归类核算;
另企服快车面,对计划成本估价商品部分进行比对、划销。
通过2天的纳税评估,评估人员最终确认该公司自2010年以来,为达到少缴税的目的,企服快车面,购进商品时全额入账,但销售商品时部分不入账,成本多入账,达到多抵扣增值税、多结转销售成本的目的,形成毛利率和税负率偏低的假象,从而少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另企服快车面,为了冲减账面上多余的存货,打着估价入账的幌子,任意冲减库存商品,自由调节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关系,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经过评估人员的说服,该公司承认了错误,并补缴了少申报的税款和相应的滞纳金。
分析
该评估案例是一起利用估价入账少申报纳税的典型案例,其手段并不高明,但评估人员在工作中,如果只注重账面上的审核,忽略增值税扣税等原始凭证的核实,就很难发现充分的证据。
针对该案,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该企业是一家从事家电销售的一般纳税企业。
企服快车面,近年来国家实行家电下乡政策,消费者凭票享受优惠补贴,这给加强税收征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享受家电下乡的货物一般不会存在少申报、少纳税的现象。另企服快车面,企业购货一般都由大型企业提供,对方一般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购进货物的数量、价格相对比较准确。
由此看来,销售给非家电下乡消费者的货物,是否按规定申报纳税成为该行业纳税评估的难点。针对这一薄弱环节,作为纳税评估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从进项发票入手,认真核实购进货物的品名和数量。然后核实企业存货的品名和数量,再剔除其家电下乡的销售信息。对于估价入账核算的商品只要分笔查找,逐笔划销,找出估价入账未取得发票的真实数量、价款,就能让不法纳税人无隙可乘,同时该类企业的评估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