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制度的建立,正是这一进步的重要标志。

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认证,目的是通过资质认可,激励和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经过多年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对促进企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审视认证制度的效果,让其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促使许多企业增加了研发投入,以通过门槛。

从这个层面看,认证达到了激励企业创新的目的。

但是,这种被动应对外部要求的创新方式,很可能会导致企业依赖政策激励,创新意识不强。

如果认证成为创新的“终点”而非“新起点”,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第二,个别地方在认证过程中也存在“变相突破”的做法,这损害了认证的公信力。

第三,一些获得认证的企业在随后出现创新力下滑的情况,说明认证的长效激励作用仍需加强。

总体而言,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对进一步增强企业真创新还存在一定局限。

这与当前过分强调外在激励,而相对不足的内生动力培育相关。

真正的创新,需要企业内部文化孕育和积淀,外部条件起辅助作用。

如果认证成为一种被动应对,企业文化中缺少创新基因,认证效果就难以持久。

所以,完善认证制度很必要,但更需要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

这需要国家政策方向的适当调整,从企业内生动力培育上下功夫。

具体做法可以是建立创新体系动态评价机制,持续优化认证流程,并大力支持企业原始创新。

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需要与时俱进,发挥好引导创新的作用。

关键是使认证回归鼓励自主创新的初衷,从被动应对政策转向主动创新。

这需要国家政策方向的适当调整,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将创新精神内化于企业文化之中。

当认证由外部激励转变为企业内生动力时,中国企业创新才能持续推进,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