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特斯:人们常常将专利诉讼视为那些大公司之间的一场角力,但它也突显出整个科技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谷歌(Google)和苹果(Apple)是全球市值数一数二的两家公司,无疑也是智能手机大发展的赢家。在他们身后躺着诺基亚(Nokia)的手机业务,后者被出售给微软(Microsoft),后来关闭了。
但是,在谈到对抗诺基亚在其巅峰时期累积的专利库的时候,这两家美国科技巨擘希望世界将它们视为不公平和反竞争行为的受害者。
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发生在上周,苹果对代理诺基亚专利组合的两家公司提起了反垄断私人诉讼。苹果宣称,诺基亚将所持专利切割成几块、将其转移至专业公司,是在利用一个易于被滥用的法律制度。在知识产权领域激烈的口水仗当中,诺基亚已成为最令人憎恶的专利“流氓”。
谷歌4年前在向欧洲监管机构提起的申诉中将矛头对准了同样的行为。它指责诺基亚和微软“合谋”提高智能手机价格,回避科技市场平稳运转的关键——专利特许。
如今,人们会忍不住将这一切视为那些财大气粗、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公司之间的一场战斗。但它也突显出整个科技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争议焦点是“专利主张实体”,即那些专门为了收购并行使知识产权而设立的公司。批评者们表示,这些“雇佣兵”放肆地滥用一个漏洞百出的法律体系来要求过高的专利费,打乱了科技行业发明者和发明受益公司之间的微妙平衡。
专利行使公司的其中一些做法尤其令人反感。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基本上支持其所称的“组合式专利主张实体”,即大量购买专利的公司,因为它们提供了有用的经济功能,而且其中逾半数公司与发明者分享了利润。
的确,与需要考虑维护行业关系的科技公司相比,它们可能更愿意诉诸法律行动,而且它们有充足的专长和风险资本来发起诉讼战。但这本身并不让它们成为魔鬼。
第二个更为严肃的问题是,专利主张实体是否发起了不对称战争。作为自己没有任何运营业务的现成法律实体,他们可以放心提起诉讼而不用担心反诉。它们也可能作为专利初始所有人的壳公司,让被告方更难要求对最初赢得专利权的公司进行法律取证。如果外包法律权利的收益超过这些不太受欢迎的副作用,那么这一点似乎还可以接受,但还有其他更有害的结果更难以让人接受。
一是一些专利主张实体的神秘性。当一起法律诉讼的最终受益人不明确的时候,被告方不可能发起自己的法律诉讼予以反击。
专利主张实体也可能使用一些阴招。比如将一系列专利转移至许多不同的法律实体,然后迫使苹果等公司为本质上相同的技术购买多项专利。这种做法在业内被称为“专利费叠加”(royalty stacking)。
另一个站得住脚的担忧是,一些公司是否利用专利主张实体来逃避保持开放行业标准的义务。当拥有对行业标准有影响的技术专利时,对于其能够以多大力度行使权利,诺基亚等公司接受一定的限制。但一旦专利是由一家关联公司持有的,同样的限制可能不适用。
如果苹果自身没有被指回避业内处理技术标准的通常做法,它的主张将更有分量。但诺基亚在一起诉讼中指控苹果拒绝向H.264视频压缩标准中使用的一系列专利支付专利费,即便其他许多科技公司接受了同样的条款。同时还令人质疑的是,欧洲反垄断监管机构是否会急于捍卫在其它问题上受到布鲁塞尔审查的美国科技公司。
随着牵涉到的利益不断加大——专利行使公司如今是法律版图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我们似乎早该密切关注它们的战术。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