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下称上海二中院)对涉NBA巨星迈克尔·乔丹姓名权纠纷案做出一审判决,认定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乔丹体育)构成侵权,应当停止使用其企业名称中的“乔丹”商号和涉及“乔丹”的部分商标。
近日,乔丹体育正式更名为中乔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乔体育)。
至此,双方持续近10年的系列争议落下帷幕。
1984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迈克尔·乔丹被公牛队选中,开始了他传奇般的职业生涯。
巧合的是,乔丹体育的前身福建省晋江市陈埭溪边日用品二厂(下称陈埭溪边二厂)亦在同年成立。
彼时双方毫无瓜葛。
1997年,迈克尔·乔丹第一次退役归来后,奇迹般地完成了第二个三连冠,至此Air Jordan独立,成为耐克公司最重要的子品牌。
同年,中文“乔丹”商标被乔丹体育的关联企业晋江市麦克鞋塑有限公司(下称麦克鞋塑公司)申请注册。
2000年,麦克鞋塑公司同意陈埭溪边二厂以“乔丹”作为商号使用,2000年9月,陈埭溪边二厂更名为“福建省乔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同年,迈克尔·乔丹已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北美运动员,2003年,乔丹体育将拼音“QIAODAN”与数字“23”结合、将人形与数字“23”结合、将篮球图形与数字“23”结合,分别申请商标注册并获准注册。
2005年10月,乔丹体育申请杰弗里乔丹和马库斯乔丹(两人系迈克尔·乔丹之子)商标并获准注册。
此后,乔丹体育在几乎没有聘请过代言人的情况下,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扩张规模。
根据乔丹体育在2011年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1年,乔丹体育已在国内建立了大规模的营销网络,乔丹专卖店铺覆盖全国31个省,共计5715家。
然而,在乔丹体育距离成功IPO仅有一步之遥时,迈克尔·乔丹于2012年2月委托律师发起诉讼,此后双方提起了各种诉讼和反诉。
经梳理,双方的主要诉讼分为两类:姓名权侵权诉讼和商标抢注诉讼。
与此同时,乔丹体育也提起了几起商标侵权反诉。
双方旷日持久的官司前后历经9年,乔丹体育的IPO也因此终止。
双方交锋伊始,打得难分难解,甚至乔丹体育还略占上风。
早在2002年4月,耐克公司便对乔丹商标提出异议,但该商标异议最终被驳回。
2012年,迈克尔·乔丹针对乔丹体育的“乔丹及图”商标申请撤销。
202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再审,认定此前法院判迈克尔·乔丹败诉的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均有误,应予以撤销。
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后,上海二中院对乔丹姓名权纠纷案进行判决,也就是上文提及的判决,即判令乔丹体育在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停止使用其企业名称中的“乔丹”商号和涉及“乔丹”的商标。
但对于超过5年争议期的涉及“乔丹”的商标,应采用包括区别性标识等在内的合理方式,注明其与迈克尔·乔丹不存在任何关联。
系列案件情节曲折跌宕,但大结局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最终反转的判决既宣示了我国政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和信心,也彰显了我国对经营者诚实信用原则的底线要求。
纵观乔丹体育的发展脉络,在快速发展的10年间,在国内体育品牌中迅速崛起并取得一席之地,甚至有望能够IPO,却最终因为知识产权争议不得不搁浅上市。
由于乔丹体育在2011年之后陷入诉讼泥淖,如今已开始同安踏、李宁等体育品牌拉开距离,改名之后的中乔体育不再有令人遐想连篇的NBA巨星加持,能否翻身还有待观察。
正所谓,成也乔丹,败也乔丹。
这也给广大经营者提了个醒,那就是企业应打造自有品牌,通过诚实守信经营拓展市场。
原文标题:乔丹商标之争的启示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