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市购物再也不用排队结账了!”这家依靠摄像头和传感器来追踪消费者从货架上拿走和放回的商品的Amazon Go,首次于1月22日亮相于美国西雅图。
Amazon Go的出现不仅给消费者购物带来便捷,还给整个无人零售圈带去了新的思考。
拿完就可以走?
没错,拿完就走!
不过,这既不是工厂倒闭后的免费甩卖,也不是烂俗电视剧里男主为了泡女主精心制造的“逃单”体验,而是亚马逊的无人零售店正式开张了!
从2016年年末开始测试到昨天正式开张,被誉为无人零售店“鼻祖”的Amazon Go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Just Walk Out”(拿完就走)的小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Amazon Go到底如何实现拿完就走的?它里面究竟还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拿完就走的“智能”购物体验
话说,拿完就走的体验到底什么样的呢?
要想享受这样便捷的购物体验,也需要做足一定的“准备工作”。
比如,必须先提前下载好Amazon Go App,并与自己的亚马逊账号进行绑定,接着在入口处扫描二维码才可进入店内。
进入店内后,当你从货架上拿起一件商品时,商品价格以及库存等信息便会自动加入虚拟购物车中,如果你突然不想要了,只需把商品重新放回货架即可,购物车会自动删除这件商品。
而当你离店时,无需排队结账,只需快步通过闸机,系统便会从你的亚马逊账户中自动扣款。
整个流程中,没有店员或者任何实体收银工具的参与,真正实现如丝般顺滑。
拿完就走背后是“黑”科技的加持
拿完就走这一动作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这背后却是Amazon Go在传感器融合和AI(集中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方面多年的积累和沉淀。
而这些常被用在无人车自动驾驶上的技术,也让亚马逊“移花接木”地移植到了购物这一场景中,通过天花板上深度感应装置的摄像机,货架后的重力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蓝牙发射模块以及算法的深度结合……Amazon Go实现了跟踪货物,识别用户及行为,创造自动购物体验等一系列的突破与创新。
众所周知,无人店的模式现在主要有图像识别、物联网和开放式诚信购物三种模式,而相对于较成熟地后两者,Amazon Go选择的前者,无论是从技术难度上还是成本上都更具挑战,但它却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零售”,真正实现了不排队,无需现金,自动结账,拿完即走的便捷购物体验。
因此,选择了“未来”的Amazon Go也在这条创新之路上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比如,在内测阶段,当店内人员过多时,Amazon Go 内的传感器设备时常出现无法准确跟踪消费者和商品等情况。
因此,Amazon Go也开始进行不断进行调整和测试,甚至在去年11月的时候,亚马逊的三名员工曾假伴皮卡丘进行了一次购物测试,结果系统准确地从他们萌系外表下完成了识别,验明了他们的真身,并进行了准确的扣款。
据悉,也正是因为这次测试的成功,才使Amazon Go在蛰伏一年之后,重新充满“信心”地与我们再次见面。
Amazon Go或成亚马逊新“支点”
从去年斥资 137 亿美元收购全食(Whole Foods)超市开始,亚马逊进军线下,联合线上,打造综合性零售帝国的野心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因此,这次Amazon Go的“开业大吉”,也使其线上线下联动的玩法,充满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而Amazon Go副总裁Gianna Puerini也表示:
“我们未来计划开更多像这样的门店”。不过,不少了解 Amazon Go 的专业人士表示,想要扩展这样的门店其实并不容易,特别随着客流量的加大(据悉,目前限制在97人以下)以及商品货物的增多,如何识别具有相似身体特征的消费者(如双胞胎),如何防止乱拿乱放,如何对相似品牌包装的不同产品进行区分,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而如果想通过提高识别的准确度来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铺设更多的传感器和摄像头,甚至需要真人团队参与到对视频画面的识别和浏览中来,以此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而这也与“无人零售”包含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理念背道而驰。
所以,从目前来看,Amazon Go的出现更多的是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虽然由于成本和技术的限制,Amazon Go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的复制和对市场的侵占,但先做一套应用试水再进行商业化,已经成为了不少行业内的通用“经验”,因此经过市场洗礼和考验后的Amazon Go的“普适版”将值得期待。
同时,无论是从亚马逊的战略布局,还是整个零售生态而言,集合亚马逊AI、支付、物联网等最新技术的Amazon Go,很可能会扮演市场“搅局者”和未来“终结者”这两大角色,对线下零售行业形成强烈的冲击。
所以,这次亚马逊的“入侵”可能真的不再是狼来了那么简单。
中国无人零售商店规模已上百亿
实际上,据了解,Amazon Go的开放比当初预计的开放时间延迟了一年。
而在亚马逊无人便利店延迟开放的这一年,国内的无人便利店领域已经十分火热,玩家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亚马逊的对手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头。
据金融时报称,阿里巴巴已推出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无人餐饮店“淘咖啡”;其竞争对手京东也在去年(2017年)公开了自己的“京东X无人超市”,并在天津、辽宁开了门店;苏宁2017年8月在南京开了首家无人服装店“Biu”,此后又在上海、合肥等地新开了数家门店。
除此之外,据全天候科技消息,腾讯等一众机构在2017年底的集体入局将无人零售推向高潮。
2017年12月29日,每日优鲜宣布已将内部孵化半年的无人零售项目——每日优鲜便利购进行分拆,该项目已获得2亿美元A+B轮融资。
其中,腾讯领投A轮合计5300万美金。
2017年12月19日,美的集团联合阿里推出“小卖柜”;而看似离无人货架十万八千里的猎豹移动也在这一天确认已布局无人货架,旗下“豹便利”从去年11月初开始运营,已铺设5000个点位;顺丰的无人货架项目“丰e足食”也在去年(2017年)11月底宣布正式运营。
据中国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的市场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5年后即2022年有望扩大至惊人的9500亿元人民币。
而且该产业的发展是全球性的。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日本JR东日本也在利用人工智能开发自己的无人商店。
有评论认为,目前的趋势是,“无人超市”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增长,企服快车面继续冲击着因人力成本上升而处于困境的传统商业,另企服快车面自身也面临技术上的不成熟和普及上的难题。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