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试图从应用公司绩效评价结果和评价指标中应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常见偿付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误解,并提出一些改进。

(1)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为弥补流(速)动比的局限性,客观评价公司的偿付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评价公司的偿付能力:

1.超流动比。

使用公司的超速动资产(流动资产) 短期证券应收票据高信誉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反映和衡量公司的流动性,评估公司的偿付能力。

由于超流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删除了其他可能与当前现金流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流动比率可信度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公司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

2.债务现金流比例。

债务现金流比例从现金流的角度反映了企业当期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

众所周知,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来自现金流量表,年底(初)流动负债来自负债表。

由于盈利年份可能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心的债务现金流比例指标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净现金流入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了公司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

因此,用这一指标评估企业的偿付能力更为谨慎。

3.现金结算保证率。

是从动态角度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体现了企业在特定时期内实际可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本期现金结算水平。

本期可用现金资源包括初始现金余额和本期预计现金流入,本期预计现金结算金额为预计现金流出。

现金结算保证率高,说明公司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需求。

如果比例达到100%,说明可用现金刚好可以用于现金结算。

理论上,这是一个理想的保证水平,既能保证现金结算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保存现金的机会成本。

如果比例超过100%,说明公司在保证支付需求后,仍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不能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的需求。

但如果超过范围,可能会使保存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支付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经营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从反映企业经营能力指标的会计内涵来看,为提高资产周转率,应合理调整库存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比例,使组合结果更有利于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

但仅通过对库存周转率或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

还应通过分析反映企业经营能力指标的经济内涵,以提高财务比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应收账款的周转率。

该指标是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的主要指标,反映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流动性。

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坏账概率小,质量高。

如果处于机制健全、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企业可以在资金短缺时立即兑换,否则恰恰相反。

在分析企业经营能力时,各级财务比率指标的选择不应追求单一的最佳,而应是相关指标的最佳匹配。

(3)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评价和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有必要补充和增加对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现金流入进行评价。

以下是这方面的一些指标供参考。

1.经营现金流对销售收入的比例。

这意味着每一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可以产生业务的收现能力。

公式为:经营现金流对销售收入的比例=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指标值越高,公司销售资金回收速度越快,应收账款管理越好,坏账风险越低。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的比例。

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营业利润的比例=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利润

指标值越大,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公司营业利润的质量就越高。

因为只有真正的现金利润才是“真实”的收入,而不是“概念”的收入。

3.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的比率。

公式如下: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率

指标值越大,企业实际获得现金的投资收益就越高。

这一比例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实现收益的含量。

4.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纯利润的比例。

经营现金净流量表明,每元净利润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了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

公式为: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例=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净利润

指标越高,可供公司自由控制的流动资产增加越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比例。

公式如下:

净现金流量与纯利润的比例=现金净流量/纯利润净现金流量与纯利润的比例反映了企业在所有纯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

6.资产经营现金流回报率。

资产经营现金流回报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了公司资产的经营收现水平。

公式如下:

资产经营现金流回报率=经营流产生的现金流净值/总资产

一般来说,指标值越高,公司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也是衡量公司资产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完善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