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发展初衷在于改善人类生活,近年来,其对于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的处理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且应用场景广泛,玩法多元,在降本增效、解放生产力方面有着不凡表现。

以AI视频技术为例。

以往,某位演员的失德失范可能导致其参演的整部作品无法播出,给拍摄方造成经济损失。

通过AI技术,就可以在作品已经拍摄完成后对问题演员进行“换脸”,及时止损。

在特效制作方面,过去的AI还只是特效师的辅助,但是目前已经有多个软件可以“傻瓜式”生成大片特效,电影特效进入“平民时代”,普通人也能拥有自制特效的奇妙体验。

另外,AI技术还能够在仅有文案而不添加其他图片视频素材的基础上“无中生有”创作视频,满足了创作者们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今年春节期间,一组红色背景、毛茸茸的卡通兔子图片风靡朋友圈,成为了很多人的屏保壁纸和头像,这些图片均是由AI绘图技术生成。

众多AI绘图工具已经在设计、绘画领域崭露头角,使用者只需要输入文字指令,就可以实现“以文生图”,在几分钟内得到一张不错的作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不过,这可能会对图片版权行业产生冲击。

一般来讲,想要使用一张有版权的图片,包括绘画和摄影作品等,需要付费才能够合法使用,否则便会引发版权侵权案件,在自媒体领域相关纠纷尤其明显。

有些自媒体账号在发布的广告宣传中未经许可,使用了他人的版权图片作为配图,被权利人起诉索赔,有些版权代理公司还可能刻意隐瞒并诱导别人使用版权图片,等握取侵权事实后再向对方索要赔偿、逼迫签订包年合同或提起诉讼,将维权变成了牟利手段。

而AI绘图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自媒体运营者控制成本,降低因不当使用图片作品引发的涉诉风险,另企服快车面,也对图片作品商业化维权产业链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构成打击。

上述AI视频、AI绘图技术,以及能够帮助人们写论文、邮件、脚本、诗歌、代码的“全能”聊天工具ChatGPT,都是深度合成技术的具体应用,不论人们是否具有专业背景和相关经验,只要具备简单的表达能力,都可以借助这些AI工具进行“创作”。

那么,这些生成的视频、图片、文字作品版权归属如何呢?事实上,我国著作权法对于利用AI生成的作品版权归属尚无明确规定,不过,众多的AI工具均对产出作品的权利归属设置了相应的使用规则,有些软件还对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生成作品的权利归属以及是否可商用进行了区分,可视为双方就生成作品版权问题达成了一致,用户对作品的处分应当遵照约定执行。

此外,也有人质疑AI通过对海量样本的学习、模仿后生成的作品,是否会侵犯在先作品版权人的合法权利?对此,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认为,要看AI作品对他人作品的借鉴、使用程度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如果只是对他人创作的手法、规则、技巧、风格的学习模仿,很难认定为“抄袭”,但如果是机械地照搬、拼接了他人作品,则有可能构成侵权。

因此,在前期利用AI获取灵感创意的基础上,创作者应注入自己的思想观点、人文情感等,使其内容具备实质性的改动,让作品的权属问题和后续使用更加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