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综合保税区持续扩容:雄安综合保税区(一期)通过国家联合验收组验收,并举行揭牌仪式;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通过正式验收,具备开关运作条件;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重庆迎来第七个综合保税区……全国综合保税区数量近年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160个,在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地添综保区“新成员”
5月15日,浙江台州,2辆装载价值17.4万美元甘油醚、磺酸钾的集装箱卡车,在台州海关的监管下,缓缓通过台州综合保税区卡口,标志着台州综合保税区首单业务成功开展。
“这批货物暂时不出口,但进入综合保税区后,马上就可以退税。”浙江海洲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强说,“依托台州综合保税区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情况灵活调整出货时间,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的风险。”
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业务一科副科长蔡蓉隽表示,台州综合保税区包括口岸作业区、保税加工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服务区和综合服务区5大功能区块,封关运作后将充分发挥本地产业基础、高能级平台叠加和集疏运体系优势,聚焦医药健康、智能制造、大宗贸易等重点产业方向,推动台州开放型经济实现新发展。
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层次高、通关便捷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区内优惠政策多,包括入区退税、进口保税、区内货物自由流转等,能够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007年,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启用,10多年来其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60个综合保税区、覆盖31个省(区、市)。
其中,今年以来新设立和通过验收的已有4个,包括雄安综合保税区(一期)、台州综合保税区、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
今年的“新成员”中,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是中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
该区规划面积0.4平方公里,产业空间66万平方米,将构建“2+2+N”保税业务谱系,以集成电路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为主,人工智能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等N个保税服务业态。
首期将提供1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已签署意向入区协议的海博思创、纳通科技、思灵机器人等11家企业,将按计划有序入区。
“设立中关村综保区是探索综保区在科技创新领域作用的重要尝试。”北京海关副关长冯斌表示,该综保区有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综合保税区“四区叠加”优势,是促进中关村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大胆尝试。
接下来,中关村综保区将发挥政策优势,通过培育“保税+”新业态,鼓励区内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区内外产业联动,持续释放国家级开放平台带动效应。
有力促进外贸发展壮大
一辆印度产铃木车,过去出口中南美洲需要在韩国中转,涉及多次转运和出入境申报,程序相对复杂。
如今,这些车辆出口有了捷径——先抵上海,暂存于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再择期销往相关国家和地区。
洋山海关物流监控二科副科长寿顺阳以日前到港的一批货物为例,介绍了这一产地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保税中转汽车业务:
4月26日,2687辆印度产铃木车辆运抵上海南港口岸后,即整批进入“隔壁”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实现保税存储。5月5日,1379辆车出区,装船前往危地马拉、墨西哥、洪都拉斯等国,剩余车辆将运往智利和尼加拉瓜。
为何选择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据介绍,自2020年5月封关运作以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在打造新型贸易示范区、全球航运新枢纽、创新业态承载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同时由于上海口岸航线密集、船期高频,还有更多拼船选择,相关业务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成本大幅降低。
据测算,相较传统路径,上述线路能将相关车辆出口物流成本降低12%、时间压缩25%。
经过4年建设和持续扩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海关注册企业已达1591家,累计实现进出口超78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
今年以来,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同步加注作业等创新业态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落地,推动该区前4个月进出口总值达到885亿元。
不断壮大、升级的综合保税区正为各地外贸发展壮大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在广东,随着佛山首个综合保税区获批以及广州保税区和广州出口加工区获批整合转型为广州知识城综合保税区,广东省综合保税区已达到13个。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日前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广东全省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业务进出口值为1394.25亿元,同比增长16.8%;各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709.88亿元,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8.4%。
在山东,烟台综合保税区强化与海关、港口等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完善配套设施,发展跨境电商、商品车国际中转、矿产品保税混配等新业态,更多新的外贸增长点加快形成。
今年一季度,烟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超200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约1/5。
业内人士分析,以综合保税区为代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逐渐发展为引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
在促进外贸发展方面,2023年,全国综合保税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为15%,较5年前提高近1倍。
带动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外贸实现新增长的同时,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也依托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
近日,在梅州海关监管下,广东省梅州市北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申报进口保税维修的100个液晶显示板顺利进入梅州综合保税区。
这是梅州综合保税区开展的首票保税维修业务,标志着保税维修新业态在该保税区正式落地实施。
“保税维修是加工制造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能够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整合全产业链,促进加工制造业务订单增长,也有利于企业减轻海外产品售后服务压力,提高产品的全球市场竞争力。”梅州海关综合保税区工作科科长郭向东说。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内已有7个综保区开展保税维修业务,业务量稳步增长。
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综合保税区创新升级,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综合保税区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检测维修中心。
海关总署不久前推出23条改革举措,支持保税维修提质升级,进一步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
根据新举措,相关部门将建立定期调研机制,推动动态调整保税维修产品目录,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低风险产品纳入保税维修产品目录。
允许注册在综合保税区内的融资租赁企业进口的飞机、船舶、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设备,在境内区外按现行规定开展保税检测维修业务,无需实际进出境(区)。
除了保税维修,不少地方综合保税区还聚力打造研发设计中心,综合运用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支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创新机构在综合保税区发展;鼓励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再制造业务;推动区内企业进口专业设备开展软件测试、文化创意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郝洁认为,综合考虑全国各地综合保税区的差异性特点,应鼓励地方政府依托区域资源和区位优势,探索开辟产业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等特色型综合保税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既鼓励综合保税区大而强、大而全,也鼓励小而精、小而特发展。”郝洁说。
(记者 邱海峰)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