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101》自2018年4月播出以来,节目播放量每期都达4亿以上,微博阅读总量157.3亿,粉丝10.7万,经常占据微博热搜榜。
该节目召集101位练习生,通过完成任务、公演等,练习生们在导师团的指导下不断成长,最终由观众(女团创始人)投票,选出11名练习生,组成全新的偶像团体并出道。
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不断创造新的内容或
话题保持高热度。
本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依托,分析为打造“中国第一女团”而诞生的偶像养成节目《创造101》的互动仪式的设计以及其产出。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概述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对社会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仪式”和“互动”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①。
二、《创造101》互动仪式的建构
《创造101》作为一档偶像养成节目,获得了如此高的收视率和知名度,离不开成功的互动仪式。
柯林斯指出互动仪式有4种主要的组成要素或起始条件,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限、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关注的对象或活动上、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一)“共同在场”的仪式
“共同在场”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必要条件,这个“场”强调的是物理场域。
技术发展到今天,“虚拟在场”的互动方式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虽然观众们来自各地,但是网络将他们连接在一起。
正如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技术的发展为最大限度地弥补了物理空间身体不在场的缺憾。
(二)对“局外人”设限
对于那些没有收看《创造101》节目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局外人”。
节目观众尤其是忠实粉丝会形成一种“节目文化”,这群人会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符号,自己的交流方式,而这些对于没有观看节目的“局外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例如,孟美岐被其他选手和粉丝们称为“山支大哥”,这是一种友好的昵称,但是没有收看过节目的人就会对这个称呼感到不知所以。
同样,他们也无法理解杨超越被称为“村花”以及关于王菊的各种金句。
因此,收看节目是进入这一互动仪式的最低门槛,那些没有收看节目的人自然就被“拒之门外”。
(三)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关注的对象或活动上
观众们在观看节目时,首先关注的是节目本身,包括节目的类型、选手、导师团等。
节目的类型是否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参加节目的嘉宾是否得到观众们的喜爱等。
如果观众对节目本身满意,就会产生观看行为,进而会有自己心仪的选手,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关注他们。
(四)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互动仪式的最后一步是分享,即把自己的情绪或情感通过各种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创造101》中,观众可以通过“点赞”这一行为,使自己心仪的选手排名上升,为更多人所熟知。
此外,观众还可以向其他人分享自己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分享互动中,自己心仪的选手就会被别人所了解,同时也会对其他选手产生一定的了解。
例如,参赛选手杨超越“安利”杨超越的行为。
杨超越的支持者运用杨超越的照片制作各种表情包,撰写应援口号,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发布,以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三、《创造101》的互动仪式的结果分析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中的四个要素会彼此形成反馈作用,并且当它们有效综合,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参与者就会产生以下体验:
1.群体团结;
2.个体的情感能量;
3.代表群体的符号或 “神圣物”;
4.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
(一)观众个人情感增强
柯林斯对情感能量的定义是“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②。
这种情感能量在《创造101》的“真爱粉”身上很明显,他们主动向其他人“安利”自己心仪的选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自信、有力量、兴高采烈。
例如参赛选手Yamy的支持者发微博:“不是丑的刚刚好,而是美的太独特,看惯了姹紫嫣红的美丽,却钟情于你随性的不羁。”
不同选手的粉丝都会发类似的微博,他们满腔热忱的为自己的偶像拉更多的“点赞”,因为他们相信自己“Pick”的选手同样受别人喜欢,并且是最有实力的。
例如,杨超越因其个人能力一般一直饱受争议,但是粉丝们可以原谅她唱歌不好、跳舞一般,这些“真爱粉”无条件的维护自己的粉丝。
(二)代表群体的符号
“如果一个信念被人们无异议地共同拥有,它就会不容人们接触、否认或反对它,这样的禁止批评就像是禁令之类的东西,以保证某种神圣物的存在。”③
《创造101》的观众们会形成自己群体独有的符号,没有收看节目的人不能理解。
例如,他们会称《创造101》为“土创”,在发布微博时也会直接使用“土创”这个称呼。
观众还会给自己“Pick”的选手起一个亲切的称呼,例如孟美岐被称为“山支大哥”,杨超越的粉丝们叫她“村花”,吴宣仪被称为“小公主”。
“点赞”和“Pick”更是《创造101》独有的符号,它们代表着观众对选手的喜爱程度,也是在节目中使用最多的词语。
(三)群体团结的养成
综艺节目的互动仪式周期较短,随着节目的收官互动仪式就会结束。
《创造101》的选手们并没有因为节目的结束而失去粉丝的喜爱,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互动仪式积累了更多的情感能量。
在《创造101》节目互动中,一系列完整的互动仪式强化了粉丝群体,使得这一群体更加团结,积蓄更多的情感能量。
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粉丝最多的参赛选手是孟美岐,而其他选手和创始人以及导师团,都因为节目的成功播出吸引了大量粉丝,更多的观众加入粉丝群体,粉丝群体情感溢出。
个人在群体互动中,为了更快的融入群体,他们会积极参与互动,短期的情感能量会在互动过程中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能量,这种情感能量会使成员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增强群体意识,有利于提升群体成员的凝聚力。
群体归属感对于群体团结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
对于互动仪式来说,道德感就是其最后一个产出结果。
道德感的建立有利于维护群体符号,推动互动仪式的持续进行。
随着节目的进行,观众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群体符号,并且尊重群体符号。
他们不允许没有收看过节目的人随便评论节目以及参赛选手。
粉丝群体会积蓄情感能量,维护自己的群体,形成仪式感和道德感。
每家的粉丝都会选择独有的方式来支持自己喜爱的选手,这种方式会让他们区别于其他粉丝。
四、总结
偶像养成节目《创造101》具备成为互动仪式的四个条件:共同在场的仪式;对“局外人”设限,没有收看节目的人无法真正参与到关于节目的讨论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关注的对象或活动上,观众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选手的表演和工作生活上;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观众通过发弹幕、点赞等方式推荐自己喜爱的选手,分享共同的情感。
《创造101》的互动仪式赋予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并且这种情感在无形中会感染他人。
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