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地理空间的认知研究发展起来,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印象都是通过实地旅游和间接了解等途径,因旅游地属于独立的地理空间属性,以致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明显存有差异。
在空间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认知地图和空间认知行为,并从空间认知行为或认知地图方面研究地理空间认知的规律,对旅游当地开展形象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者地理空间认知特征
地理空间认知指人类如何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其中包括位置、变化和规律及变化等,共有四个方面认知:
地理思维、地理记忆、地理感知和表现再现,获取当地地理位置信息而产生的一种本能认知。整个空间认知过程是旅游认知需求产生——地理信息刺激——旅游选择决策——地理空间认知——形成认知地图——旅游记忆。
在认知过程中地理信息刺激扮演者强化旅游认知和验证的角色。
从相关研究发现得知,旅游者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特征,首先,目的的选择性:
一般旅游者外出旅游的目的性很明确,如购物、观光、度假等,会集中解决与旅游目的相关的问题和事务,不重要的信息自然而然会被忽略,之后将有意义的信息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对旅游目的地地理空间了解认知。其次,过程的完整性: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分析旅游者的地理认知,这属于一种旅游需求产生、旅游决策、旅游空间行为及旅游反馈贯穿至一起的认知链。
第三,时间的短暂性:由于旅游属于一种特殊性活动,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大多会停留数天或数十天相对较短的时间,所以,旅游者的空间认知时间相对较短。
第四,对象的兴趣性:愉悦是旅游者的旅游的主要目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空间对象、特征及格局是旅游者旅游兴趣点的来源,也正是因为此兴趣点才会产生空间兴趣认知。
第五:程序的连续性: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体验过程、旅游前的预想、旅游后的记忆等都具备连续性,在产生旅游需求时会根据以往的认识和想象对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空间、类型等展开旅游遐想,从而在实施旅游活动中验证遐想是否符合旅游前的构思,进而形成对目的地的认知。
2.认知链和认知规律
一般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认知走的是“所处位置(地理空间)——什么性质的旅游地,是否有特色和吸引力(感知空间)的过程,所以,在旅游者认知中位置感知成为首要内容和要求。
只要充分了解当地地理空间和环境,才会进一步推动旅游计划的实现。
根据地理空间的等级层次和地理空间的基本属性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和空间的认知。
人们认识地域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地理空间的等级层次性,这种特性已逐渐形成一种地理空间的等级层次构建出的认知链。
而在旅游者的思维概念中,认知链是每当一个地方,就是通过旅游地所属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空间构成竖向链条来确定让它的地理位置。
具体而言,地理空间的等级层次中高等级的地域空间较大,但在数量方面却十分稀少,反之,低等级的地域空间尺度小,但在数量方面却十分宽裕。
往往人们的认知和记忆会偏向高等级的大尺度空间,例如,旅游者能说过世界各大洲的名称,如果细说每个国家或城市的名称,是十分困难的。
这样一种认知过程也服从自上而下,高等级的区域认知总是会先占领思维意识。
然而对于地理空间来说,人们熟知一个地域,首先要建立在它的文脉、地域背景等高级别区域的基础上,以此来构成认知“文脉”,也正是因为这种认知模式,也激发出“替代”认知,例如旅游者去济南旅游,首先了解的济南整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如果在之前不了解济南,可能会了解山东,进而通过山东熟知中国甚至亚洲,用高级别的区域形象代替不了解或低级别的区域形象。
除此之外,还存在“相似替代”、“相似律”或“接近替代”等,在地理空间上如果有两个同等级层次的旅游地相邻,那么旅游者会自动将其划分为相似的旅游地,如,中国人在前往西方国家旅游前,认为大部分国家没什么差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相反,旅游者只知道即将前往的目的地和已知目的地较为相近,那么会在潜意识认知中将未知目的地的形象当成已知目的地的形象,两个同等级的地域会在此时出现竞争现象,两个相似目的地中人们会选择其中一个。
当利用空间等级层次性的认知过程和规律是当前运用最广泛旅游定位方式,尤其针对新建的旅游圣地或知名度地的旅游地是可以借此来树立旅游形象的。
通过认知链建立对陌生旅游地的形象,从而促进旅游决策的形成。
总而言之,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认知的空间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目的地的位置,位置是形成等级等次规律的来源,也是间接认可旅游地形象。
旅游地之所以会产生“背景律”大部分原因是认知链所构成的上下级关系,如果是相同地域和空间环境的认知则会被成为“相似律”和“接近律”,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等相似都会在旅游者的认知中被认同为同一种形象,进而通过认知链产生背景代替、相似替代等。
3.具体案例分析
(1) 资源和受众分析
本文研究以黄河甘肃段旅游为案例,从资源方面分析此旅游地不仅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宗教遗产,还有雄壮的黄河自然风光带,也有现代景观,总而言之是结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
研究区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国家级地质公园,均可反应出此旅游地段的开发潜力和资源品位。
黄河沿岸涉及兰州市、白银市、永靖县等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形成风光秀美和人文资源不同的区域,各个区域的功能大大丰富了黄河甘肃段旅游资源的生命力和价值。
从受众方面分析,相关研究者根据受众的观念环境认知做出了调查,初步可得知,受众者可以分为省内游客和省外游客两种,其中省外还包括港澳台甚至国外游客。
调查内容也围绕着区域总体形象、旅游中环境、管理、服务等旅游负面感知及地方性感知三个层次,调查结果基本与黄河沿岸甘肃段的市场情况相同。
游客对甘肃省旅游形象从感知角度方面,分别从历史悠久至民族风情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整体形象也以“神秘”“古老”“浩瀚苍凉”等描述词,基本与旅游者旅游前的预想一致。
(2)以当地背景提炼文化脉络
根据地理空间认知的规律分析,高等级的区域是人们下意识的首要认知,之后才会顺应到低等级的区域认知,整个过程是自上而下。
构成地域的认知“文脉”等于形成地理空间。
旅游者对黄河甘肃段旅游认知来源于它属于中国或属于甘肃省内。
会通过黄河沿岸甘肃段了解甘肃省,进而了解中国,形成以高级区域形象来代替低级别的区域形象。
而对于国外游客,了解甘肃省和整个中国文化背景是作为提炼旅游目的地文脉的必然因素,如甘肃是周人、秦人的发迹之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渊源之一,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因此,对海外游客传播黄河甘肃段旅游段形象可概括为“中华民族发祥史,畅游黄河风情线”。
如果是针对省外游客,只要围绕着甘肃省的文化背景来提炼内容即可,以“开放性、包罗性、多元性”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展开,不仅是文物大省,还是丝绸之路的故里,尤其甘肃省贯穿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和枢纽地带等,总而言之,对省外游客旅游形象宣传可以“小江南”“丝绸之路”等关键词为提炼对象。
(3)以替代效应来提升当地形象
地理空间认知相关论点曾指出,旅游地方的背景形象是产生地方形象认知的前提,进而出现“背景替代”和“背景律”。
黄河沿岸甘肃段旅游地段属于甘肃省管辖之中,如果旅游先前对甘肃省有负面认知,进而会影响到会对旅游段的认知。
由于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山脉纵横交错,降水稀少,沙漠广布,一些国人常常会在潜意识中认为甘肃是处于沙漠之中。
然而事实上甘肃省的黄河沿岸太极岛的湿地不逊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韵味,也有一些游客认为西北不管在经济还是交通方面都处于落后阶段,甚至对西北有兰州这样具有现代化城市的感到惊讶,从上述两点就可表明,西北的整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遮盖了个别旅游城市的特色形象。
所以,在旅游形象定位和宣传方面不仅要凸显地方文脉,更要立足于地方文脉,规避地方文化背景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要从文脉中提炼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以免被相似的地理空间替代。
4.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地类型会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其类型是构成旅游地个性形象的基础,从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在旅游者心中,会先通过地理空间的认知链并以背景律和替代效应来获得目的地的空间位置信息,在此过程中信息因素和感知距离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者会进一步认识目的地形象,此时旅游目的地会变得更具有形象发展意义。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