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从财政部获悉,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已经由财政部各司局全部完成,目前正等待部级领导会签。
此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已获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根据方案,未来财税改革的重点是三个方面,分别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间财政关系;同时提出,在2016年基本完成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总体方案》通过意味着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财税改革方案相比,《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明确了思路,更强调执行。
实施细则是财政部等相关司局部门根据《总体方案》进一步研究制定的,旨在提供更加具体的政策操作指南。据悉,根据实施细则,生活服务业营改增或将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并相应优化增值税税率和档次过多的问题。消费税改革方案也已经完成,2014年下半年将进行扩围,并在2015年调整征收环节;资源税改革如若顺利,亦或在2014年下半年出台。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未来税制改革的重点是“六税一清”。一是增值税改革即营业税改增值税,二是消费税改革,三是资源税改革,四是环保税,五是房地产税先立法,六是个人所得税改革;一清主要指“清理税收优惠”。而财税改革的难点是“三清两税”,即清理税收优惠、清理财政挂钩、清理专项支付,两税是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
7月3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云旗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首先就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其次便是消费税、环境税和资源税的改革,以及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并全面修订《税收征管法》。
除了税制改革之外,《总体方案》的另两个重要内容是预算体制和央地财政关系划分。目前财政部各相关司局正在研究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一些省级财政主管部门也在对地方事权进行明确细化,比如广东省已经列出了上百项地方事权。
其中,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连接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通道,最为人所关注。赵云旗表示,转移支付的清理,是对中央部门利益的触动,对促进部门改革也有利的。
总的来说,这次财税改革趋向是集中权利,即进一步加大中央的事权、中央收支比重。
据了解,目前中央支出大概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5%,比例仍太低。赵云旗说:
“除了增加中央的支出责任,同时还要把不属于地方政府所管的事权提升到中央政府来,企服快车面集中事权,企服快车面加大中央财政支出,保持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平衡。”即将全面推进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距离上一次调整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分税制改革,已经过去整整20年。
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由于收入来源稳定、税源集中、增收潜力较大的税种,都列为中央固定收入或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而留给地方的几乎都是收入不稳、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的中小税种。中央财政得到了极大的充足,地方政府却在继续维持以前支出的同时,面临着财政情况不断恶化的局面,其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赵云旗说,“中国本身税种就少,五级政府划分了十几个税种,主要的税种首先中央留下了,次要的省里留下了,其他的零散的留给市县里面。这种税种的划分在当时它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主要税种的上收。”
同时,由于划分财政收入时,没有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同步进行解决,地方政府在行使事权时时常捉襟见肘。当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以实现财政支出的时候,一般利用三种途径来弥补:
向下摊派收费、扩大预算外收入和非预算收入、借债等,从而造成了地方预算外和非预算收入的迅速增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冯俏彬告诉经济观察报,由于地方的事权不明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账根本无法算清楚。中央认为自己每年支出的资金很少,大部分都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下去了,但地方政府根本不认可专项转移支付是地方的资金,因为地方政府不仅需要跑部钱进,而且还要配套资金。
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看来,新一轮财税改革,就是要完成1994年分税制没有完成的任务,处理好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间的财政关系,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这些关系包括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不仅要改掉以前的“诸侯经济”,也要改掉现在的“王爷经济”。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