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作业成本法时指出,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为难确的成本信息,从而改善了成本信息服务于经营决策与控制的效率。

这一结论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对责任会计有关方面的影响来具体反映。

(一)对责任中心设立的影响

由于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通过两阶段成本分配,大大减少了期间费用的范围,提高了成本分配的相关性,从而使责任中心的划分更为恰当。

例如,作业成本法能使企业职能部门(如行政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等)的产出数量的计量变得更加容易,利用这些计量信息,管理人员就能够使职能部门对其各责任中心所发生的成本负责,从而把一些酌量性成本(费用)中心也转变为标准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

(二)对责任中心业绩报告的影响

上一小节中,我们讨论了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责任中心业绩报告。

当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析时,分析问题的重点将从“贡献毛益”转向作业成本分析。

因为作业成本法关注单位基准动因、批次基准动因、品种基准动因以及设施基推动因的作业成本,从而使管理者能更准确地了解不同产品的利润和非增值成本的发生情况(这里的非增值成本是指由不能增加企业价值的作业而发生的成本。

关于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的分析,将在作业管理的有关内容中详细讨论)。

例如,某企业材料整理费用、维修费用和生产准备成本都归属为固定性制造费用,前者无法直接归集,需要按共同成本进行分配.而生产准备成本则属可直接归案的固定成本,在变动成本法下,这些固定费用往往视作期间费用影响“贡献毛益”,从而影响责任中心业绩评价,但如何改善其业绩并无法说明,然何在作业成本法下、材料整理、维修和生产准备是按一定的批次基准划分的作业。

通过作业分析,企业可以确定其管理重点:

(1)材料整理作业是非增值作业.可以考虑重新设计工厂布局或材料供应方式,来降低材料整理成本;(2)生产准备作业虽然是增值性作业,但仍然可以通过工序的更新设计使生产准备更迅速,准备成本更低。

所有这些降低成本的活动,都会实际提高企业利润,用作业成本法评价中心业绩可以使各相关责任中心更能了解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进而关注本中心的各项作业及及成本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