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一直在上演“技术萌芽、期望膨胀、泡沫破灭、稳步复苏和生产成熟期”的戏码,捡漏的机会永远存在。
最后,在进行产业布局,明晰自己的产业蓝图时,也要考虑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与其它城市的配套,更好的定位,将外部资源化为己用。
例如东京湾区,各个区域产业配置清晰:东京都核心区,包含总部/核心研发/都市型工业等;筑波科学城,包含研发/先进制造等;京滨工业带,包含先进制造/重工业/物流/冷链等;京叶工业带,包含重化工业/物流等。
图:东京湾区的产业配置,来源:丈量城市
02.产学研突破死亡之谷
上文我们讲到地方政府,如何绘制“科技造城”的蓝图。但问题在于,规划的路径如何落地?这是世界级的难题。创业公司认准新方向只是第一步,前方道阻且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终身死道消却是大概率,业界管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鸿沟叫做 “死亡之谷 ”。
关于填平“死亡之谷”的鸿沟,市场上早有定论,产学研高效融合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那么有人要问了,咱们城市没有985、211大学,产学研根本无从谈起怎么办?
联合办校是不错的方法,可以是国外的,也可以是国内的。比如四川大学的匹兹堡学院,高校资源薄弱的深圳引入清华大学。中国985/211高校的分校不少,比如哈工大的威海校区,中国人民大学的苏州校区,河海大学的常州校区……只要地方有决心,优质高校总是会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拥有高水平的大学或分校只是开始,如何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也是门重要的学问。比如早些年坐拥中科大的合肥,很少能在本地转化,曾被评为“一流的科研,二流的城市”。合肥人甚至自嘲“科大在天,我们在地,中间是空气”。
纽约是很好的例子,其引入以色列理工不是办个分校就完事了。
在时任纽约市长的布隆伯格的倡导下,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合作建立了康奈尔科技园。园区吸引Facebook、谷歌、亚马逊、推特等一众高科技企业加盟。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科研支撑,企业向学校输送业界导师培养实干人才,并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就业机会——实现较高水平的产学研融合。
图:康奈尔科技园,来源:粤开证券
这还不够,纽约湾区的高校科研转化还有两大抓手:
1是科技孵化器,比如康奈尔大学聚焦生命科技企业孵化的McGovern。2是将高校OTL(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技术许可办公室)落到实地。
关于上述第2点,尤其需要地方的引导和支持。
日本就有OTL的升级版TLO(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职能贯穿科研评估、资金筹集、专利申请、成功孵化与转移的整个过程,“保姆式”破解高校科技转化率低的问题。
图:日本TLO产学研模式,来源:联讯证券
关于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中国也有,但一直以来困难重重。
当前中国OTL的问题,除了决策权限问题(教授发明人在商业化问题上的发言权、系领导能说话、学校领导小组把关等),还在于:
1)技术转移过程中关键的技术放大阶段缺少孵化基金,专利技术的商业化潜力没能充分挖掘。2)高校缺乏工程技术力量,对技术的转化前景与经济分析缺乏科学性。3)企业缺乏研究力量,无法在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担当主导地位,以上几点使大学的技术转让举步维艰,常常半途而废。
地方政府帮忙出钱、找钱、找资源,能推动高校的科研实力以及产学研水平进步。产学研水平的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死亡之谷”的鸿沟,使产业蓝图更好的落地——
纽约湾区的“硅巷”,有别于硅谷的半导体芯片等硬科技产业,把互联网与产业的集合做到了极致。东京湾区则是完成“世界最大工业带”到“知识型湾区”的转型,其在全球科技城市群中常年位居第一或前列。
03.专利布局的重要性
即使地方绘制好产业蓝图,将产业逐步落地,甚至开始参与全球竞争,也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因为挑战仍然存在,那就是领先国的企业通过专利,压制冉冉升起的挑战者。
比如我们渗透率飞速提升的新能源车产业,核心的动力电池部分(占整车成本1/3左右),LG已经在摩拳擦掌。LG作为全球第一家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商,1Q22又从汉阳大学购买40多件高镍正极材料相关专利,且丝毫不隐晦其目的,其一位管理层表示,“我们愿意向全球电池供应商提供我们的专利”。
LG这就是要来收专利税了,不只是它,三星亦虎视眈眈的盯着京东方、TCL等中国面板玩家。
因此在科技造城和绘制产业蓝图时,应及早思考专利布局。若能在产业起步之前或早期,就一定程度上扫清专利障碍;并在产业落地之后,持续在国内外布局高质量专利,那么科技造城会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受制于人的窘境。
关于扫清专利障碍,举个例子。中国的动力电池有两个主要的技术路线,一是上文提到的三元锂电池,二是磷酸铁锂电池。
2011年魁北克水电在中国的核心磷酸铁锂专利被无效,所以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能快速发展,这十年是后者们宝贵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窗口期。随着国外磷酸铁锂基础专利到2022年逐渐过期,我们的专利布局已无惧海外公司专利,产业也乘势而起——2022年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中国占6个席位,合计市场份额达60.4%。
图:2022年TOP动力电池厂商,来源:SNE Research
从乘联会的一个数据,也能很清晰的看到2022年磷酸铁锂基础专利到期对产业的影响:
2020年-2023年1月,三元材料的乘用车电芯占比分别是83.6%;58.9%;
43.5%和32.2%,而磷酸铁锂的乘用车电芯占比分别为13%;
39.4%;
55.6%和67.5%——LG打三元的专利会越来越无所谓。
不止如此,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企业,还开始了钠离子电池的研究,有可能抢占未来的技术高低。
这所有的一切,都有2011年那次具备产业前瞻性的专利无效案的功劳。当然,这样的案例是少数的,更多时候我们还是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扎实的,一步步的做好专利布局。
有志于科技造城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做好高质量专利的引导,这一点广州和深圳就做的比较好。
近年来广州市取消了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资助,将发明专利申请阶段资助调整为授权后资助,并且降低了资助标准,使其低于专利申请成本,防范专利“套现”行为;深圳市也取消了发明专利申请阶段资助,并且重点增加了对高质量专利的奖励。
04.结尾
2022年往前看,中国是以土地为核心资产的国家。2022年往后看,科技这一核心资产会逐渐接过火炬。
对于中国的科技,也许一部分人会存疑。我认为盲目自信肯定不可取,还没到那个时候。但妄自菲薄也实在不应该:
基因测序仪企业华大智造与illumina对打,赢了上半场,几亿Dollar的赔偿已经到手。
领先的电动车产业链及行驶数据,会浇灌出更好的自动驾驶,拉动产业的飞轮越转越快。
“百模大战”已经上线,算法和算力都不会是瓶颈,类ChatGPT的通用AI不会太远。
科技会成为城市的主旋律,凯文凯利《5000天后的世界》描述的一切都与AI相连的镜像世界,极有可能像电动车渗透率一样超预期,那个时候再去追寻科技造城的脚步就晚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知产力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1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产力
0收藏+10评论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微博
返回顶部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登录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