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公司吊销和注销是两种常见的公司终止方式。虽然它们的目的都是使公司不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但二者在法律程序、后果及适用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解析。

一、定义及法律依据

1. 吊销

吊销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公司作出的,使公司丧失法人资格的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一)逾期未申报年检;

(二)未按规定改正违法行为;

(三)未按规定缴纳罚款;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 注销

注销是指公司依法终止,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使其丧失法人资格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公司因下列原因终止的,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并办理注销登记: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五)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予以解散。”

二、法律程序

1. 吊销

吊销程序相对简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取证,确认公司存在违法行为;

(2)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3)公司不服行政处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4)行政处罚生效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公司营业执照。

2. 注销

注销程序较为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公司自行解散或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撤销;

(2)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

(3)编制清算报告,报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4)清算组申请注销登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核准;

(5)公司注销登记后,丧失法人资格。

三、后果

1. 吊销

吊销后,公司丧失法人资格,其债权债务由股东承担。

同时,吊销可能对股东的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

2. 注销

注销后,公司丧失法人资格,其债权债务由清算组负责处理。在清算过程中,清算组应优先偿还公司债务,剩余财产归股东所有。

四、适用情况

1. 吊销

吊销主要适用于公司存在违法行为,如未按规定申报年检、未按规定改正违法行为等。

2. 注销

注销主要适用于公司因正常解散、合并、分立等原因终止。

总之,公司吊销与注销是两种不同的公司终止方式,二者在法律程序、后果及适用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了解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企业在面临公司终止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