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给商业主体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简而言之,营业执照是一个部门的“身份证”。

无营业执照的工商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不得开业、刻印公章、签订合同、申请商标、发布广告、银行不得开户等。

自2019年3月1日起,新版营业执照在全国逐步开放。各类市场主体不仅可以继续使用正版营业执照,还可以申请新版营业执照。但是,在开始申请营业执照和更换新的营业执照之前,我们还需要对营业执照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具体的了解。那么,营业执照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请参见以下介绍:

从图中可以看出,营业执照包括名称、类型、法定代表人、业务范围、注册资本、成立日期、营业期限及其住所等。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标注在左上方,“二维码”窗口放置在右上方,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宣传系统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

1、名称:营业执照所述公司全称;

2、类型: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个体经营者、普通合伙企业;

3、成立日期:营业执照所述公司申请成立日期;

4、营业期限:营业执照所述公司在工商备案中的经营期限;

5、注册资本:分为认缴制和实缴制。

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是指登记机关只记录公司股东(发起人)认缴的注资总额(注册资本),股东(发起人)实际缴纳的出资(实收资本)由公司股东独立承诺并记录在公司规定中。

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

股东(发起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及时认购公司的注册资本,并在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示验资报告文件后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总之,认购制度当时不需要支付费用,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到位资金;实收制度是及时一次性支付资金。

6、业务范围是公司可以从事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它反映了公司业务内容的内容和生产经营方向,是公司业务内容范围的法律界限。

以上是营业执照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营业执照反映了公司信息的许多因素。因此,如果公司对营业执照内容了解不够,就可以详细掌握本文介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