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政府为企业背书,企业一旦出现问题不负主体责任,则要由政府来负责任。
目前,已经要求取消所有著名商标、知名品牌的评比。
已偏离设立的初衷
随着时间的推移,著名商标渐渐背离了既定的路线,沦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牟利的工具。
个中原因不难理解,著名商标对各大商家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宣传名片。
而一些地方政府也乐于看到更多著名商标涌现,甚至将其作为政绩之一。
于是乎,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种病态的“双赢”模式出现了。
部分黑心商家和某些贪腐官员勾结在了一起;为了尽快推出更多著名商标,一些地方政府不断降低评选标准;某些商标名不副实,却屹立不倒……种种乱象,足以证明著名商标已经到了该退场的时候了。
【详细】
在我国,著名商标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仅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较有知名度的商标。
在商标领域,许多企业对“著名商标”的认定趋之若鹜,大玩镀金品牌游戏。
前些年,“免检产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标签满天飞,后来逐步得到清理,先是“免检产品”相关管理办法被废除,接着“名牌产品”评选被取消,随后新商标法明确规定,禁止使用“驰名商标”称号,然而“著名商标”却成了漏网之鱼。
【详细】
就该由市场说了算
监管部门的认定与评价,并不必然与产品的市场口碑吻合。
这种评价制度存在与生俱来的漏洞,企服快车面静态的评价与产品动态质量和品质存在很大偏差。
比如,曾经的质量免检制度与免检标识,本义是正向激励,但一些企业在获得质量免检资格之后却不重视质量。
另企服快车面,政府部门履行市场“守夜人”角色,主要职责是守住规则的底线,如打击坑害消费者的劣质品牌,而不是褒奖优质品牌。
【详细】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所以,叫停评名牌、评著名商标中政府行为,不是退出、不作为,而是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
即通过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详细】
建立的黑榜是福音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即将建立的黑榜,无疑是一项引人注目的举措。
让问题企业和商家在阳光下无所遁形,才能起到更好的监管作用。
某些著名商标榜单报喜不报忧的局面,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更重要的是,这项举措能让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到监管工作中来。
毕竟,哪家商品质量更值得信任,哪个品牌更有吸引力,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消费者。
只要违规,处处受限,这是黑心商家的灾难,却是公众的福音。
【详细】
对于“著名商标”,监管不能止于“叫停”。
既然商标评比的功能已被异化,非但未能起到保护商标、防止侵权的作用,反而成为商家进行虚假宣传和不当竞争的“工具”,那么,就应该全面废止。
事实上,废止“著名商标”,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
每个商品、每个商标,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而没有品牌商标和普通商标之分。
否则,不仅人为造成了企业不公平竞争,也会让人质疑管理部门的动机。
特别是,针对“著名商标”隐形存在现象,地方政府不仅要坚决制止和查处,而且要向管理部门追责。
【详细】
微言大义:
@菜根黄:政府评比,发奖都是多余的。
@水在天心:优胜劣汰,才是市场的正常法则!
@道美食:不知道执行结果怎么样,就怕换汤不换药!
@价值创:市场的还给市场,本应如此。
@黛沫儿:早就该这样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
从开始的驰名商标,到现在的著名商标,评选早已异化成为了宣传的工具,而且能为企业带来巨额的市场回报。
消费者的好口碑就是红榜,今后所有企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朝着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个目标奔跑。
企业做的好了,品牌自然就响;企业做不好,那就谁也救不了你。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