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平台都有其优点,但往往又不可避免的具有缺点,准确的说,是维基百科、论坛、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的很多内容客观存在这些问题,而不是说平台本身就具有这些问题,当然知乎也存在一个不足之处,笔者将在后边具体阐释,这里不作赘述。

1、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众人一起进行编辑,而知乎是众人一起回答问题,回答可以是有不同立场,多维度的,维基百科的指向性明显就是对词条进行下定义。

词条被限定在一个学科范围内,只能解释“是什么”,对“为什么”和“怎么办”无能为力。

2、论坛:论坛的模式是主题—回复,适合讨论宽泛的话题,每一个回复不是都能回答道点子上,而是在讨论中逐渐得出结果。

优质论坛仅为少数,即使是好贴也存在有效信息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内容被大量刷屏和吵架所冲淡,广告营销气息浓厚,帖子质量良莠不齐。

3、微博:对于知识的获取与分享,微博可以迅速地病毒式传播,由于大量转发,导致内容重复率高,造成较多的信息垃圾。

而知乎更多的是就某一个问题,回答者通过不断的优化,获得近乎完美的答案。

微博网民易情绪化,也较容易被意见领袖所影响(意见舆论被大V所影响)、更常见的是微博的营销化。

4、微信:微信是以社交关系为中心,本身是沟通平台,它不会负责筛选好的内容给你,而是确保任何信息都会传递给你。

订阅好的知识分享,就目前而言只是一个依附于社交的功能,而且还一直被压制,订阅号被折叠起来以后,信息被看到的几率降低,自然被分享的几率也降低。

存在着信息传播范围有限,信息来源不明、真伪难辨,信息缺乏评论进化机制等问题。

再反观知乎,从设立和前期运行上,它似乎尽量避开以上几个平台的几个雷区。

首先,知友来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乏业务精专、匠心独具的牛人,这样确保了信息来源的多维;其次,从知友的大量回复来看,形成了摆事实讲道理的习惯,很多人都会在回复中引用出处或者举证,也经常有发图片表格论证的,即使是将故事,也多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保证了信息内容的客观;再次,知乎的氛围不像其他平台那样浮躁、轻佻,反而更多地是走“慢下来,往细说,朝深去”的路数。

最后,所有网友,不论是否是知乎注册用户,都能看到所有的问题和评论,注册后不分级别,都能参与知乎的提问与回复,都能点赞和反对,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