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价雪糕的是非有点多。先是有人直呼高价雪糕已经成了“雪糕刺客”,总是在最后结账时给人一记暴击。接着有人发现7月1日起施行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要求“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于是认为这将是对“雪糕刺客”的反杀,避免结账时的透心凉。
人们看待高价雪糕,越来越从调侃变成了批判,这大概也和高价雪糕货不对板的表现有关。比如这两天有网民曝出“钟薛高”在31℃下放1小时不化,就引发了很大的关注。虽然目前还未证实“钟薛高”的配料有什么问题,但高价雪糕从口味到包装遭受不断的挑剔,被反复指责“对不起价格”,已经是可以预料的了。
其实,卖什么价格才配叫“雪糕刺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从网上的吐槽看,一般十几元以上就“没法忍”了。有意思的是,这个价位的零食饮品不少,但唯独雪糕人们不能接受。比如咖啡,其实随便走进一家店,基本也不会少于十几元,三四十一杯也很常见,却没人说这是“咖啡刺客”。这种厚此薄彼,到底是为什么?
原因可能也不复杂——大多数人的童年没有咖啡店。人们初见咖啡时,就已经是这个价格了。但雪糕不一样,人们对雪糕是有心理价位的,就是童年走到小卖部,5毛、1块随便拿的小玩意儿。而“刺客”的意思就是出其不意,人们没料到这么一个普通的零食,挑选时我还不能随便抓了?
所以,对高价雪糕的讨论,很多时候还是源于一种消费心理,人们打心底没有太“看得上”这个产品,人们已经认定,这个东西就只能卖这个价。高价雪糕的出现,仿佛是对人们童年的“背叛”,剥夺了人们回忆里的快乐,让人们不再有肆意购买的爽快。
但理性来说,人不会永远活在童年里,雪糕也不会。产品本身的升级,人工、物流、原材料的上涨,都可能带来雪糕价格的上涨。而且讲道理的话,雪糕凭什么只配处在一个“凑个数”“顺一个”的地位,它就不能站到夏日零食的C位?
因此,高价雪糕的价格本身不是问题,哈根达斯、冰雪皇后之类的国外品牌也不便宜,但好像也没刺着谁。关键是这些产品本身,能够塑造一种新的叙事,国产雪糕能够凭借口感、质量,让人相信它是值得花十几、二十块购买的精品零食,乃至让自己成为一种社交与炫耀消费,逐渐打破人们从童年累积起来的预期与认知。
当然,这很不容易,高价雪糕的对手不只是竞品,还有人们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与文化场景。雪糕要想卖出高价,可能还需要持续的努力,最起码得有诚意,比如质量保证和明码标价这些基本的商业伦理,是必须遵守的。
如果高价雪糕的故事讲不下去了,人们真的都不买账了,自然会有平替出现,就像前段时间纷纷降价的奶茶一样,市场规律一定会起作用。一些产品现在名不符其实的高价,也是对未来竞争力的竭泽而渔。我们还是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对此不妨有点耐心,也有点信心。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