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大力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的同时,也为企业逐步认识、接受、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推定作用。

然而在运行实施的过程中,各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甚出现了一些误区。

个误区为“论”。

在九十年代有一句话被广为传播,是“获得了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取得了通往际市场的通行证”。

所以在那一时间,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了一件很光荣、很时尚的事。

这种夸张的渲染使得更方面将质量体系的功能放大了,使其成为了一个的工具。

这种过高的期望也造了“无用论”。

第二个误区是“唯证书论”。

在企业管理上,人们更关注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了基础管理工作,这种浮躁心理在很多企业导致了急功近利的风格,反映了对待质量管理体系的态度。

很多企业在设定年度管理目标时,强调的是在什么时间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而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疏于评价。

很多甲方对投标方是否通过体系认证专门设置了评价项目,这也加剧了企业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关注。

其背后应该具有的第三方评价、PDCA循环、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等良好的管理实践依据失去了光彩,变成无足轻重的东西。

第三个误区是“无用论”。

其实经常听到有人批评质量管理体系,说这个体系没有用处,劳民伤财;还有人评价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个空洞的标准。

因为有很多持批评意见的人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缺乏整体的认知,所以这些说法可以理解,但是很难苟同。

其实不是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无用”,而且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时候没有系统地使用应该用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

第四个误区是:“过时论”。

质量是一个长时间的工程,很多企业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后并不继续巩固质量体系、对其实施持续改进,而是片面地求新、求高,着急导入六西格玛、绩效模式等管理理念和方法。

其实,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经营管理大厦中一块离不开的基石,只要质量管理体系稳固了,大厦才会安全。

基石是永远不过时的。

其实出现这几种误区,还是对标准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完整,对标准的各个条款的要求理解透彻,在贯彻标准时忽视了必要的管理技术的支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点击查看

更多认证: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