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智能手机市场已经不再比拼谁家的产品参数更牛、创新点更多了,各大手机厂商开始比拼谁家的专利更多,于是就有了华为诉讼三星侵权、高通诉讼魅族侵权的案子,有了小米向英特尔、微软购买专利等事件。
对于专利的设立,本就是为了给发明者以保护,使得发明者能够从中谋求利益,从而激励更多人加入到发明者的行列,从这个逻辑上讲,专利称得上是为鼓励创新而生。但在智能手机圈子里,如今的专利大战已经不仅仅是在保护发明者,而是有了更多的商业味道。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市场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接近天花板,从苹果到三星,都在市场上遭遇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尴尬,在竞争日趋激烈,而产品创新又迟迟不能实现大突破的情况下,专利大棒似乎更能让手机厂商们在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优势。
从这一点上讲,智能手机市场专利大战的升级,也标志着市场的竞争进入下半场——专业场。
话语权需要用实力来证明
今年5月份,华为在美国加州和中国深圳同时发起了对三星的知识产权诉讼,7月4日,华为再次发起对三星的专利诉讼,并索赔8000万元人民币。对于这一系列的事件,很多人看作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扬眉吐气。
事实上,从苹果和三星在专利问题上的相爱相杀来看,华为与三星的专利诉讼最终也会达成一个新的平衡:
双方在专利方面互相授权,至于授权的专利数量的多少,以及在这基础上,彼此再追加多少的费用,恐怕就需要谈判来解决了。相比较华为和三星在专利上谋求平衡不同,高通诉讼魅族就有点吊打的感觉。在高通看来,高通的技术是所有移动终端的核心组成部分。魅族选择在未获得许可情况下使用这些技术,不仅违反法律,而且对那些诚信经营、尊重专利权的被许可厂商更是不公平的,最终必将损害移动生态系统和消费者的利益。
对于高通的诉讼,魅族在对媒体的说明会中大方承认了魅族确实使用了高通的专利,但同时魅族也表示,双方依旧就专利收费进行了谈判,但因为收费不透明等原因,最终没有谈妥,所以才走到了诉讼这一步。
显然,在应诉表现上,魅族气势上已经弱了,甚至说已经败诉。这与它在专利数量上的不足有直接关系。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6月26日,魅族提交的专利申请中,发明公布数为572件,发明授权数28件,实用新型数44件,外观设计数153件。这一数量自然无法与华为相比,即便是和小米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毕竟,专利诉讼中的话语权,是需要用实力来说话的,这就是游戏规则。关于专利的问题,中国企业已经不止一次地碰到,尤其在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这一问题尤为明显。
先尊重游戏规则 再寻求创新突破
如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日趋饱和也让许多本土手机厂商寄希望于海外市场,但只有华为、联想这样的手机厂商才能够从容应对国际市场的复杂性。至于小米,同样也在通过购买专利,寻求打开国际市场的机会。
即便手机厂商不选择国际化道路,同样也要正视专利问题。对于企业而言,要么通过缴纳专利费获得相应授权,要么加强自主研发能力,通过获得更多专利,并利用已有的专利与其他厂商达成专利的交叉授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在遵循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其实我们也应该反思专利是不是被滥用,这同样也是那些深受专利之苦的企业寻求主动的选择。如果专利的授予范围不断扩大,就会有滥用的嫌疑。正如比尔·盖茨所说:
“如果人们最终发现专利的范畴涵盖大部分当下的想法与发明,那么技术行业将彻底陷入停滞。”在说这句话时,微软还比较小,等到微软成为巨头,又开始寻求更加广泛的专利授予范围。正所谓:
此一时,彼一时。因此,在反对者看来,“知识产权从诞生之初,就是平民之敌,是市场之敌,更是知识之敌。发展之时更是充满暴力与血腥,本质上和人的基本权利处处冲突。今天却被某些人强行披上了宗教般高贵的外衣,产生了迷一样的崇拜。”——夏虫。如何界定专利的授予范围,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对于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层出不穷的专利纷争,其实与行业创新发展的正遭遇瓶颈也有很大关系。试想,如果智能手机市场新的突破式创新出现,现有的专利已经失去市场价值,谁又会为此诉诸法庭呢?等到那时,新的专利出现,也将催生出新的巨头,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商业世界建立。
(作者微信公众号:changyandao1;)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