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专利战略?专利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主动地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及其种种方便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并充分利用专利信息,研究分析竞争对手状况,推进专利技术开发、控制独占市场,以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进行总体性谋划。
一个企业的专利战略,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专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专利技术的开发,专利申请与保护,专利利用及专利防御等。
1. 专利开发战略
专利技术开发战略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两种。
(1)专利进攻战略:启动专利权无效程序,部分或全部无效掉对方专利,就是典型的专利进攻战略。
有时候,为了不跟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还可以使用“稻草人”战略,让一个看上去不相关的小企业提出专利申请。
(2)专利防御战略:防御战略是指通过申请专利防止他人开发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以避免竞争的战略。
不过,无论采取哪种战略,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针对独占市场、广告效应、以战求合作、获得经济赔偿等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战略。
2. 专利申请战略
要对本领域的国内外专利技术做一个全面的梳理、了解和总结,并时刻关注专利技术的走向,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专利申请战略。
如向一些技术能力低的不发达国家申请产品专利,以占领其商品市场,而向技术发达国家申请方法专利,只转让专利技术;对制造难度较大的产品,在产品的主要生产国申请产品专利,而对制造难度较小的产品,在产品的主要使用国寻求专利保护。
对于不申请专利保护的技术,可以采取主动公开的战略,让竞争对手无法申请专利。
公开技术时,可以选择影响较小、发行量小或小语种发行物,避免对方尽快察觉而有所防备。
3. 专利利用战略
专利利用战略包括独占战略、有偿转让战略、引进战略、交叉许可战略、引进战略等。
(1)独占战略:就是对任何国家的任何企业都不实施许可,其前提条件是要有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2)有偿转让战略:对于本企业无法实施或自身生产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战略。
(3)交叉许可战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多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改进或与其他现有技术结合,从而获得更完善的功能或更好的性能。
因此在通信技术领域,可以产生的创新点非常多,授权的专利数量巨大,且增长速度十分显著,加之所具有的技术积累性演进的特点,近年来该领域的专利纠纷频发,日本、韩国与美国知名公司间的专利诉讼日趋激化。
作为应对之策,以寻求建立双边联盟的专利交叉许可战略成为各大公司重要的战略选择。
如谷歌与三星、三星与IBM 、微软与三星、微软与惠普、三星与思科、三星与爱立信、苹果与摩托罗拉、苹果与HTC 、IBM 与华硕、微软与韩国LG 、微软与日本Funai、微软与东芝、三星与索尼、Aptina与索尼等,有的交叉许可协议还延伸至未来10 年申请的所有专利。
协议双方通过许可使用彼此的专利,实现了技术优势的互补,并加快了研发步伐,有利于提高产品上市的速度和覆盖更广阔的产品范围,终结并避免双方的专利纠纷和诉讼,推进双方最大程度的自由经营,保持市场竞争力和霸主地位,共同抵御外部的专利攻击。
(4)引进战略:一般根据企业专利战略发展的需要,在以下几种专利中选择引进:
自己生产所必要的专利、有开发前景的专利、能形成交叉许可的专利、能形成专利族的专利、有改进价值的专利、能阻止竞争对手的专利、有利于构成或者规避技术标准的专利等。4. 专利布局战略
有效的专利布局,能够使得企业建立优秀的专利防御体系,保证企业在技术领域的有效占领,从而抵御竞争对手的攻击,并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通过有效的专利信息检索和市场研判,全面认识和了解本领域市场环境,如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未来研究方向等信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目标,构建符合发展需要的专利布局战略。
如对于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申请基础专利,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此基础上,继续多方面申请与基础专利相关的外围专利技术,甚至采取多种布局模式的组合,尽量扩张保护范围,增大保护的厚度与力度,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并能够有效阻止对手的进入或规避;技术实力及财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则可以采用技术跟随战略,在他人持有基础专利的前提下,积极申请外围专利,通过外围专利来获得市场上的话语权。
5. 专利预警机制
通过对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包含非专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判断,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专利事务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做出预报。
专利预警的主体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律师事务所和研发机构等。
专利预警工作包括数据检索和筛选、数据统计分析、可能的侵权分析、风险规避及应对策略等环节,其中,可能的侵权分析是专利预警工作的核心。
(1)建立专利预警机制的紧迫性: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摩擦不断增多,出口企业频遭欧盟起诉及美国“337”调查。
日益严重的专利争端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建立专利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知识产权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
通过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避免专利纠纷的发生,规避专利侵权行为。
(2)建立专利预警机制的主要方法: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要以完备的专利信息资源、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律人员为基础。
严密而有效的预警机制可以考虑设置三个层级的预警网络。
第一级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的多层次的专利预警机制,主要对重点优势产业的技术发展、经济安全进行预测,发布警讯;第二级是行业层面的专利预警,主要针对行业技术研发、进出口专利壁垒等进行行业监控和预警,由行业协会参与执行相关任务;第三级是企业层面的专利预警机制,由企业内部建立预警职能、相关危机评价指标和处理方案。
这三个层面的专利预警工作相互依存,需要加强联合、互相交流。
从企业层面来讲,应该配备专人负责和参与专利预警工作,在技术研发、新产品投入生产直至产品的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都采取积极措施管理专利信息风险,使专利预警工作常态化。
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①要加强市场分析,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专利监控网络,了解是否有公司侵犯专利权利,对竞争对手进行监控(包括投标、销售过程), 及时发现假冒专利。
②完善企业内部事务管理,优化企业自身专利布局,确定专利进攻和防御战略。
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深度挖掘企业专利技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专利制度和体系建设。
③重视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动态地调查分析本企业技术领域内的专利状况,帮助技术人员日常查询专利、监控专利,开展重点专利分析以及检索比对专利。
对重点监测的技术领域(主题)制作专利地图,研判专利技术的总体分布、技术热点、申请人的机构和区域分布,以及技术热点的年代变迁信息等。
④强化专利比对,通过重点比对权利要求以及专利和产品比对等,充分调查各种专利侵权的可能性,提供专利风险评估结论、专利改进方法和建议,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减少因侵权带来的损失。
(3)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面对“走出去”过程中遭遇的海外专利风险,单凭企业自身尚难以有效应对,依靠政府的力量, 组织有关机构和凝聚国际化高端人才,建立高水平的专利预警机制成为“走出去”企业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制订了《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指导规程》等类似工作规范,以促进当地企业专利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服务于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该规程为企业提供了专利预警操作的具体流程指引,指导企业科学构建与其海外经营战略相对应的专利风险预警机制,进而帮助企业从被动应对专利纠纷转为主动防控海外专利风险。
为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风险应急处理能力,一些地方政府还建立了重大海外专利案件的案情通报制度、重大专利案件的跟踪研究制度、外事沟通制度和多种形式的海外专利维权援助机制等,构建了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信息网。
通过上述预警机制,使得在拟出口或已出口的目标市场国家存在专利侵权风险的企业,通过调整市场策略,修正技术方案,采取专利风险规避设计措施等,避免了陷入国际专利纠纷与陷阱。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