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就是以政策执行情况为对象进行的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针对国家各项政策实施和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专门审计,它的主要功能是及时和不断地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和完善制度的建议,预防政策偏离目标,保障政策顺利执行,提高政策运行绩效。

究其根源,它的本质是政策绩效审计,也就是以政策为对象的绩效审计,跟踪审计是其采用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一、当前政策执行跟踪审计存在的局限与难点

(一)政策执行跟踪审计总体数量不多,未形成制度。

总体上看,我国审计机关单独对政策执行情况开展跟踪审计的项目数量并不多。

最常见的是把政策执行情况审计视为专项资金审计。

对涉及工程项目类的政策大多是以投资审计的形式出现,核定工程造价成为其审计的重点内容。

审计机关也经常在一般性的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一些与政策执行相关的内容,但并不作为重点予以关注。

为数不多的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也主要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实施,并且在传统理念的制约下,审计人员仍然偏重于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审查,对政策本身的科学性、政策实施的绩效情况未作更深层次的检查、分析和评价。

(二)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规范制度,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计现场管理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创新的审计方式,在规范和制度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目前开展的审计项目基本上还是按照事后审计的模式来实施,未完全凸显跟踪审计的特点。

首先,审前准备不够充分。

审计人员对政策本身的理解学习不到位,对政策运行情况掌握不准确,审计方案重点不突出,评价指标不明确。

其次,审计现场管理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审计过程缺少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办法,防范风险的机制不够完善,审计人员把握全局的能力稍显不足。

(三)审计介入时间点难以把握,跟踪审计后成效不明显。

在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中,经常出现由于审计介入时机不对,而浪费审计资源又难以取得成效的情况。

一些项目介入时间过早,政策尚未实施到一定程度,同时,受审计人员缺乏专业能力的限制,难以对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判定,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而多数项目,介入的时间相对较晚,失去了跟踪审计的意义。

主要原因是,审计机关缺乏对政策背景与实施情况的充分了解,未做好合理规划。

另外,审计机关常常应政府或有关部门的要求,开展对某项政策的跟踪审计,在审计介入时间的确定上,缺少主动性。

(四)审计资源和审计人员能力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目前审计资源有限,审计深度与广度有时难以达到要求。

同时,仅依靠审计部门力量,容易造成因数据资料掌握不全或重复计算而浪费审计时间与资源。

特别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理论分析能力不强,缺少宏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加上目前审计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严峻地挑战着审计人员的精神和体力,更无暇进行有效的后续学习,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二、政策执行跟踪审计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一)审计组织形式的确定。

审计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关键是要结合项目的特点。

最直接的是派驻审计组同步审计,最先进的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计算机联网实时跟踪。

结合其它审计项目附带式进行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也是可以采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审计介入时机的确定。

重点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本身的实施周期及产生作用的时间快慢。

一些政策实施周期较短,需要提前介入,关口前移;一些政策实施周期长,发挥作用慢,环境不断变化,审计机关应综合考虑,分阶段、分时期、分步骤地开展审计。

二是审计的可行性和发挥作用的时效。

可行性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开展此项跟踪审计是力所能及的,如果条件不允许,审计介入后就难以实施,困难重重。

另外,审计实施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审计结束后,审计成果反映的意见建议所依赖的客观条件消失,那么跟踪审计难以发挥作用。

(三)角色定位和审计介入深度的把握。

审计的本质仍然是外部监督,审计机关应作为第三者来履行监督职能,而不应成为管理者。

企服快车面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不直接干涉政策实施和管理单位的工作,及时和被审单位做好沟通。

另企服快车面,应结合审计目标和自身力量把握好审计内容和范围,做到掌握总体,重点突出,审计内容和范围不宜大而全,否则难以取得审计成效,还会给审计机关加大无谓的工作量和审计成本。

(四)审计现场管理和主体、主线的把握。

审计现场管理方面应紧紧围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主体和主线,最终落脚在政策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审计机关应该坚持以掌握政策执行的总体情况为主体,以发现问题为主线,通过实施有效的现场管理,从一个单位跟踪到整个领域,从单个现象发现普遍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深入分析研究本质原因,提出更有建议性的决策依据。

(五)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审计信息公开。

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性和宏观意识,及时归集相关资料、注重归纳提炼,及时将审计掌握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通过信息、公告等形式或渠道进行反映,使审计成果成为解决问题、完善管理更为有效的手段和渠道,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自身工作,从而提升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程度。